結不結婚干卿底事?
2018-02-09
不只是過年,其實只要適婚年齡者,就會面臨家人頻頻催促,親朋好友也問東問西的「質詢」與「關切」,每回親友相見根本「步步驚心」,寧願「相見不如懷念」,更想對他們吼著「煩不煩啊!有事嗎?」
回應關切小撇步
現年四十歲,在某大企業任職經理的蔡小姐即以過來人經驗指出,當事者本身會覺得煩躁的原因不外有三:一是自己不確定本身的人生計畫與目標,二是把結婚當作是對別人的一種「交代」,三是對自己沒信心。「否則,別人真誠的關切或隨口詢問,怎會動搖心志而影響情緒呢?」
「當然,眾口鑠金,如果隨時隨地都有人在提醒你該結婚了這檔事,再好的耐性也會給點爆出脾氣來。」她說,自己在三十歲前後兩年,真的是不堪其擾。後來,她先和父母溝通,和家人取得「隨緣」的共識,以「攘外先平內」的方式,消弭這些「噪音」。但是蔡小姐也認為,單身者本身的反應不宜過於激動,以免使自己顯得「更不正常」,有時還會得罪關心自己的友人,反而不好。尤其對自己的父母親更需體諒,「他們再信任你,也難免會不放心的嘮叨幾句,你以平常心聽了就算了!」她表示。
活潑外向、已經三十多歲的張小姐是家中獨生女,她「應付」父母親的催婚也有自己的一套。每逢父母一提婚嫁或相親之事,她便半戲謔半要賴說:「你們巴不得趕快把我轟出去家門,免得在家煩你們。哼!想都別想,我不多留幾年在家撈夠本怎麼可以?」、「要相親?可以啊!肯入贅的我才要。」雖然父母對她這些話只有搖頭並輕斥「三八」的反應,但倒還是很管用。
她也認為,不論用幽默或其他溝通方式,都不宜傷到親子間關係,弄得彼此緊張兮兮又氣躁不已的,實在划不來。
身為長子長孫的王先生,則是以「以不變應萬變」方式沉著應付,雖然在工作場合認識不少女性朋友,但只要親友問起終身大事,他必會畢恭畢敬說:「只好仰賴你們介紹了!」「上次說好要替我介紹,怎麼沒下文呢?」這句話對隨口問問的人確實發揮了「堵嘴」的效用。
若真有人介紹或家人安排相親,他也一律前往。「反正多認識些朋友又不會少塊肉,再說,別人在幫你介紹時,早已經先幫你過濾了一些客觀條件,若真的投緣,不也省掉許多麻煩?」他表示。即使被介紹的對象不投緣,反正主動權在自己,要不要進一步交往,親友也管不著了。
二十七歲的劉小姐,在晚婚風氣下未婚算是「正常」的,可是天生明艷動人又精明能幹,反替她招惹不少麻煩。大家都認定她應該有許多愛慕者,所以沒有人想要幫她介紹,卻一天到晚有人問她:「什麼時候請喝喜酒?」、「不要太花心哦!」
「其實我真的想結婚,但對我有意思的男性,都以為我有很多人追,而猶豫不前,反而造成我一個男友也沒。說了又沒人信!」她可真感慨!
平日她都虛應幾句:「快了快了!」、「到時候一定丟炸彈給你,急什麼?」可是她最討厭一些三姑六婆的「假關切、真諷刺」,每見她打扮花稍一些,就說:「哎!小劉怎麼會想嫁人嘛!每天都有不同的護花使者,多自由、多有趣!」、「什麼人配得上我們小劉啊!」。
「這種人最討厭,一次、二次打哈哈就算了,說多了,我可是毫不客氣的頂話回去。」劉小姐認為對類似情況最好不要姑息,以免謠言滿天,八字尚未一撇就被「定位」,委屈了自己。
單身不是罪過,晚婚更非不正常,只要自己處理得宜,自然對親友的關切有所誠懇的回應,甚至對「湊熱鬧」的朋友也能理直氣壯,「笑臉」反擊。怎樣回應別人的關切可是一門不小的學問呢!
子女父母都需學習
在中國父母親的想法中,孩子只要沒有結婚就仍是「孩子」,幫兒子討房媳婦或把女兒嫁出去,仿佛是他們養兒育女最後的重責大任。然而,這種「責任」與「關心」,不僅易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使雙方皆承受莫大壓力及負擔!
菁菁(個案化名)最近正為被「逼婚」而苦惱不已!她和男友相戀五年了,感情一直在穩定狀況中,她原本預定過兩年再談婚嫁,一方面等男友事業更穩定些,自己也能趁機實踐一些人生夢想,以便婚後全心全意投入家庭,無所遺憾。但男友的父母眼見兒子已衝過三十大關了,頻頻詢問何時提親,菁菁的父母更認為她明年就步入不宜婚嫁的二十九歲,「硬逼」他們年底前完婚。
她母親的理由是,理想在婚後一樣能實現,且女人青春有限,他們已戀愛五年了,何必再耗下去?「你不想結婚,一定是彼此有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就和他一切兩斷,趁還年輕,我們趕快幫你介紹更好的對象。」這是菁菁母親對她所下的最後通牒。
其實,承受壓力的不完全是子女們。像文華(個案化名)的母親就是典型的「中國媽媽」。文華自從十年前和青梅竹馬的男友婚事告吹後,就一直沒有交到合適的對象,之後親朋好友忙著替她介紹、安排相親,弄得文華大發脾氣,大家也不敢再多問及多事。可是文華都已經快四十歲了,還沒有婚嫁的打算,文華的母親憂心忡忡,想問又不知如何問起,更怕女兒反彈起來,萬一真的不嫁了,豈不是更糟糕?
「中國人往往把子女的婚事當成家族大事!」輔導員黃倫芬表示,這種傳統文化,讓親子之間均承受沉重壓力,尤其當他們的作法有所違背(或說是未按常規進行),其「自我負責」的背後,要交代的人、事、物的確太多了!
她指出,中國父母親的愛,容易表現在「控制」上,尤其對女兒,更是明顯。他們可能擔心,女兒太強勢會嫁不出去,也認為女人天生缺乏獨立,要有倚靠終身的男人保護,需要一張長期飯票等等。所以,就如小時候安排補習和升學之路,長大了,也同樣安排相親、婚姻之路。
以菁菁的個案來說,她認為男友也應該出面一起向雙方父母表達兩人的未來規劃,尋求支持與尊重,家長也比較能放心。不過黃倫芬到是建議菁菁審視一下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是為了夢想嗎(婚姻與夢想有所衝突)?還是怕受到婚姻的束縛、承擔家庭責任?如果是後者,那麼菁菁與男友之間也不宜過於躁進步入婚姻,還需要不斷的婚前溝通、嘗試並尊重個人與共同的生涯計劃。
至於文華的個案,她認為這對文華的母親而言,是為人父母者的一種學習—學習尊重兒女的想法與做法,並要相信成年的他們的處理能力。「把關心表現在『了解』上,去知道他的人生計劃、去明白他曾受到的感情挫折或交友不順利的原因,然後讓他能感受到當需要幫忙協助的時候,你們永遠會站在他背後支持就夠了!」黃倫芬說。
現代父母應該屏除「兒女未婚嫁、責任未了」的心態,時代在變,晚婚、不婚、同性婚,婚姻面貌已不同以往,沒有誰要等誰來愛、沒有誰能夠把一生幸福依賴在誰的身上。這是父母與成年兒女們需要共同學習、共同經歷的過程。
再說,「皇帝不急、急死太監」也無濟於事啊!
【貼心便利貼】
沒啥好多說,大家自求多福、各出奇招,反正婚不婚的話題,只要你單身,就是無止盡的話題攻防戰!加油!
相關文章
愛自己,和誰結婚都一樣
我想傾聽你:懂得傾聽,學會不過度涉入,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
老媽不放手
寫給大孩子的父母──給孩子恐懼還是希望?
愛情有什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