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靠讀書?
2015/07/21
該研究指出,孩子上學之後,學校老師多數會鼓勵孩子表示看法、鼓勵合作,來自於白領家庭的孩子較為習慣此種教學與評量方式,容易獲得老師的肯定,成績也較高,直接鼓勵白領家庭的學生追求學校的各種教學表現。反之,藍領家庭的孩子對於表達自己的觀點較不習慣,而且就學前的學習準備與學科較無關,成績不易獲得高分,老師的肯定與成績的激勵都較少,減少其追求學校學習成就的動機。
白領家庭與藍領家庭的生活休閒方式及教養方法,塑造不同學習與表達傾向的孩子,待其入學時已成為個人學習傾向,入學後的學習能力已有落差。加以越年幼的學生越重視老師的肯定與學校生活,日常老師的行為語言及口頭肯定的差別,持續拉大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孩子的在學表現。
另外,多數老師來自於社經背景高的家庭,生活習慣、喜好與表達方式皆與白領家庭的家長相近,在潛意識中自然流露出與白領家庭學生較為親切的身體語言。我們的教科書編寫方式及表達文字,都是較精緻的呈現方式,與白領家庭的孩子習慣較相近。我們的教育亦以培養優雅(以一般社會習慣觀點而言)的國民為目標,亦是與白領家庭父母的習慣相近。
如今,教學重點更強調統整與表達,家庭教養與休閒方式的影響隨之提高,雖說學校加強所有學生的升學輔導,但是家庭間的差異仍然存在。如果,升學制度與教學方式回到台灣早期的規範,縱然可稍微緩和當前重視統整與表達篩選方式對高社經家庭學生的優勢,早已高度分化的社會,亦將推動家庭背景差異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
過去的教育較容易產生階級流動,藉由讀書翻身的機會較高。所謂「過去」的界定,一般是指民國四十至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們,而這個世代的人們,所受的教育方式是傳統的講授與體罰,在升學考試方面則是「聯考」,以精細的考試分數決定學生就讀的學校與科系。
台灣在六十年代前是以農業為主,輕工業為輔的社會結構,極大比例的家庭都屬於貧窮階級,白領階級尚未形成,社會中只有極少數家庭有能力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給子弟,軍公教與農工家庭皆是經濟條件不佳,基本上是尚未有明顯分化的社會。
加以台灣在七十年代後經濟突飛猛進,提供了更多成功機會,讓四十至六十年代的貧窮家庭子弟產生了許多成功的案例。九十年代後的民主化潮流,改變了許多政治上與社會上成功的條件,也提供四十至六十年代貧窮家庭子弟另一種面向的成功。
然今日整個經濟、政治、與社會的大環境都改變了!十年前的研究結果即指出「家庭高社經背景學生的學習表現較佳」,而我們的社會越是都市化,來自於生活、工作、經濟及權力等分化,藍領與白領家庭的差別越為明顯。在社會制度及政府運作皆較有利於高社經背景學生的外在環境下,學生學習落差與其家庭背景只會越來越相關,已經難再重現「過去」翻身的「榮景」了。
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雙重主要世界潮流推動下,社會的工作與升遷篩選機制,仍越來越有利高社經家庭的學生,而這些篩選機制是無國界的巨大影響,任何國家與社會都無法抗衡。國家發展與個人就業,是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考量因素,任何國家都不可能不考慮提供合適學生未來工作與生活需求的知能,教育的改革方向定然會與現今的發展相似,甚至更強調學生的統整與表達能力。
面對此種發展潮流,政府要秉持提供更不受家庭背景影響的教育政策,亦即更落實執行「差異化的公平」原則,此項政策我們早已執行,只是執行方式與成效有待全面的檢視與改善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