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命


年前,將近九十歲的公公清晨外出運動,突然小中風、跌倒摔傷,緊急送醫開刀住院;出院後,療養復健,左半身仍無法使力、行動不便,後因腦中血塊仍有繼續瘀積情況,又動刀兩次……就這樣折騰了三、四個月。這對向來健壯、以前每天跑上跑下、從不服老的公公而言,真的是很大的打擊!

第一次動刀後,公公是逞強的急著要康復出院,搞得加護病房的護士,不得不將他固定住,並且要我們家屬多去安撫他的激動情緒;這時候的公公,還是鬥志堅強,自認為一切都可以很OK。第二次動刀後,公公發現自己的行動不便,脾氣開始變得暴躁、情緒更為不穩定,然而到了第三次之後,公公反而變得靜默,似乎認命般的接受了這個事實,但他的眼神卻透了無奈。年後,伯公又無預警的安詳去世,全家人繃緊神經、小心翼翼的隱瞞這個消息,深怕在這敏感時刻,公公知情後,情緒會更低落。

我跟先生溝通,是否該讓公公認知,年紀越長,身體的機能肯定不如年輕時的靈活強壯,適度的「服老」,才不容易有意外發生,且生老病死是人生的歷程,凡事放寬心,求個健康平安的晚年;更何況,兒孫都還算長進、孝順,不需要想太多。可是,先生跟小姑們開不了這個口,我可以體會先生跟小姑們的心情與難處,也多少知道公公不想服老、不甘心的心態,畢竟婆家是個很傳統的家庭,過去從來不曾談過這些問題,現在就更不適合提起。

想起我父親也是個傳統觀念的大男人,六十餘歲還能開車的台北高雄當天來回,每天精力旺盛,但就在一次意外,從約一層樓高的階梯摔下,身體狀況就急速衰敗,三個多月之後就撒手人寰。往生前,他是如何的不甘心與無法置信,強壯如牛的他竟會這樣一摔不起;只是這時間太短,我們還來不及安慰與開導,父親就過世了,終歸只有六十餘歲的人生,讓我們兄妹多了些不捨。

反倒是母親表現的堅強且順命。六十歲時突然間的吐血昏厥,才發現已經肝硬化末期,當時醫生甚至說可能活不過半年。母親剛開始情緒難免沮喪,但經過我們的開導安慰,母親試著放寬心,配合醫生的指示調養(肝硬化其實是無法復原的),然後開始安排處理身後事,把他的首飾、私房錢做了分配、自己選擇壽衣、與將來的安葬地點、並且逐一交代;我們則是只要假期,就帶著母親去她想去的地方度假玩樂,希望他在最後的生命裡能夠開心的、沒有遺憾的走過。也不知道是否是心境的改變與放鬆,母親表現出超乎醫生預期的生命?度,雖然身體受到病魔不時的折磨而痛苦,但是可以感受他心靈上的平靜與欣慰,他做了他認為該做的、與想做的事情,也讓我們陪伴著她走過生命最後的三年半時光。

這幾年,陸續會接到一些好久沒有聯絡的朋友來電,或是透過網路臉書等管道,取得失聯已久的朋友的訊息;通常聽到的就是誰得到什麼疾病、發生什麼意外,然後大家就不免感嘆唏噓。

我的主要朋友圈也不過都是五十歲上下的年齡層,對現今國人平均壽命有七、八十歲的標準來說,死亡真的是太早了點。而父母親對於生命不同的態度,其實也讓我有了些感觸與思考:提早為生命的終點做好心理建設與準備,真的不只是老年人的必要而已。

寫下遺書、做好簡單的財產清冊與分配,可以讓意外來臨時,家人有更方便與合諧的處置;器官捐贈、或是放棄急救之安寧簽署,可以幫屆時如果生病的自己做決定,也能讓家人少了不捨與難過的抉擇。然後,懂得安排生活,精采每一天,生命不論長短,也就能比較少有遺憾吧!

生命總會走到盡頭處,但重點是如何去面對可預知的或是無法預期的來臨。

下一篇
年節媳婦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