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媳婦
2012/01/30
一到農曆春節,我週遭一群「大嫂團」的情緒便開始浮動了起來,原因無他,都是為了回婆家過年的種種不愉快經驗。
像A嫂住家與婆家都在大台北地區,每逢過年前一個月,婆婆就開始「徵召」回婆家大掃除、交代採買年貨、祭拜祖先與送神等等;因為老公是大兒子,剛嫁進去時,三個姑叔都還在唸大學或高中,身為大嫂的她還很認命也甘願的去做,下班趕著接小孩再過去婆家、年前一個月的周末也幾乎都在婆家忙著。直到前幾年,過年前她重感冒,斷斷續續的咳了好久都不好,所以就沒有回婆家幫忙。
沒想到除夕吃年夜飯時,婆婆酸她:「命好喔!回來吃現成的,今年要不是阿妹阿弟幫忙,你們哪有這餐好吃。」把A嫂氣得半死,她才發現原來婆婆認為這些事情都是「媳婦應該做的」,卻認為住在家中三個尚未嫁娶的姑叔是「幫忙的」。從此,她不再委屈自己,時間若不方便或是下班覺得累時,就拒絕婆婆,所以現在每年回婆家過年,都不免要被婆婆數落幾句,「我ㄧ想到要吃那頓年夜飯,就全身不舒服。」A嫂說。
B嫂婆家在基隆,平常守寡的婆婆三不五時就把他們夫妻叫回基隆,做這做那,反而從不叫住在附近的大伯與大嫂,婆婆的說詞是,B嫂老公做生意、B嫂又是公司的會計,他們夫妻做生意比較自由,而大伯大嫂都是上班族,不方便。每逢過年,她也必須台北基隆兩邊跑,而大伯與大嫂都是過來吃了年夜飯後,連碗筷也不洗的就拍拍屁股走人。更氣人的是,婆婆總體諒與讚美大嫂,反而對照顧婆婆與做事的她,還不時有批評指責;十幾年累積下來,B嫂情緒已經高漲到了極限,她抱怨的說,為何同樣是兒子媳婦,就有這樣的差別待遇?如果不是想到婆婆年紀大了又守寡獨居,也不想讓老公為難,她實在不想過年回去看大伯夫妻那種事不關己的「客人」模樣,以及婆婆討好他們的言行。
溫柔的C嫂就更鬱卒了,她與公婆同住,平常拉雜的事情要忙不說,有時連大年初二也回不了中部娘家,而她唯一的妹妹嫁到國外,想到每逢過年過節,娘家孤單的父母,就有諸多不捨;前兩年,媽媽身體開始不好,她原本希望母親節、除夕等節日能回娘家過,公婆雖然沒有說什麼、卻也沒有表示同意,爸媽也擔心造成她與婆家之間的不和,就不讓她回中部。十月,C嫂母親過世了,今年過年的她多了更多的感傷與對婆家無情的怨。
D嫂則抱怨,平常夫妻倆人忙得要死、孩子上學也不好請假,但過年難得的長假,卻受制於傳統必須回婆家團圓的禮俗而無法安排出國休息;E嫂也對公婆允許單身的姑叔們在春假出外遊玩,她與先生卻得在婆家做事跟無聊的看電視,也有不滿……….
「大嫂團」的共同結論就是:過年回婆家,實在高興不起來。
自古以來媳婦的角色,似乎大多是「卑微」與尷尬的;因為是媳婦,就會被賦予很多「應該的」責任與要求,即使到了民國101年的現今,這麼傳統的認知依舊存在。於是,處於新舊世代交替的「媳婦」就有了焦慮,適婚卻未婚的女性也會對將來的婆媳關係有諸多顧忌。
就是因為在意,所以才有焦慮與壓力!(身為公婆者,也該體諒與「慶幸」?如果媳婦完全不在意,關係可能就是絕裂了?)
然而,「媳婦的角色與定位」都來自於公婆的賦予嗎?
換個角度思考就會發現,先入為主的「不對等」認知(例如:媳婦就是跟女兒不同),讓彼此關係變得敏感、緊張或是距離更遠;「應該的」責任,也成了壓力與不平衡的來源;不認同傳統卻又不自主的屈就於傳統,讓角色扮演有了焦慮與衝突;這些焦慮、壓力、不滿,不單單來自於公婆、或是普羅價值,更是因為自己也被傳統觀念所影響,限縮在「自我期許的媳婦角色」之中?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需要「投緣」的!不必羨慕別人有「開明的公婆」,因為別人或許也是個懂得討公婆喜愛的媳婦;如果做不到完全的認命或跳脫,那也不妨找幾個「大嫂團」好友,抒發情緒、彼此取暖、說笑討論「婆媳過招技巧」,能夠有人理解你、支持你,也能讓自己心寬些、平衡點。再說,與其去挑戰或是要求「傳統的公婆」改變,還不如先調整自己「傳統與現代糾結」的心態與做法,跳出「委屈」的情結,逐步的、間接的去影響與公婆之間的互動。
更何況,傳統的過年過節,原本是要團圓與歡慶的(很多新世代已經把年節視為長假、休閒日,淡化年節團圓的必要性),如今反倒是成為與婆家怨結加深的緊繃點,是不是讓自己開心過年節才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