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的背後


五月的第一波考季過後,「英雄榜」上一個個滿分(國中生基測)、滿級分(高中生學測)的孩子們,又被媒體大肆報導了一番。每年看著這些新聞,我真的很佩服也羨慕這些孩子與其父母,怎麼這麼厲害啊,每科都滿分,連國文作文、英文作文也是;而且其中不少父母都表示,孩子都是自動自發的學習,不需他們督促。

我想大多數的父母可能會跟我ㄧ樣,期待孩子也能成為那「英雄榜」上的一員,有了滿分(級)的保障,進入最好的學校,未來就會更美好。直到日前,剛好有個採訪機會接觸了幾位學測滿級分的孩子,我才發現,原來滿分(級),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並不是每個滿分(級)的孩子都如媒體所推崇般的快樂。

這幾個都來自台北明星高中的孩子,只有一位在校成績屬中上,其他都是維持班排前幾名的優秀高手。其中印象深刻的三位,A生就是屬於媒體最愛的「經典範例」型,就讀資優班、參與過各種大大小小的數理競賽,得獎無數;又動靜皆宜、自我要求高、不須父母費心。他有一套自己的讀書與紓壓方法,理性的邏輯思考,讓我覺得這個孩子真是不得了啊!沒有意外的,他同時錄取了第一志願台大物理系、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正取入學資格。

然而A生告訴我,他曾多次迷惘在「為何而戰」的困惑中,他不明白大家對於成績與排名「數字」的重視,能夠代表什麼?考試成績只是應證自己的學習結果,但能夠代表未來的人生成就與結果嗎?他說,他很多次都是丟下課本的,只是睡覺、瘋狂的玩電腦、或去運動,直到給了自己一個奮戰的理由,才又回復正軌。

這個小大人的言論,著實令我驚訝呀!不過也讓我明白到,原來就連成績優秀的孩子,內心也會承載著這樣的的矛盾困惑。我問他,那學測部分,他找到怎樣的理由?他笑了笑卻不回答,只說每個人的理由都可以不同,既然無法跳脫台灣的教育制度,就只能出擊迎戰;但他最終排除家人眾議,選擇前往北京清華大學就讀,他要繼續他的人生奮戰。

B生則是個安靜害羞的孩子,表達能力稍嫌薄弱,雖然學測達到滿分75級分,卻成為學校內唯一高分落榜(申請都未錄取)的人。他的父母拒絕讓他受訪,只是忿忿不平的表示,面試教授沒有發現他孩子的好、沒有如何如何;並且說,學測申請不收他,那麼拼指考分發也能進入該大學。

我可以理解B生父母的心疼不捨,卻也不知如何應答。多元與國際化的競爭之下,似乎對於人才的選擇更為嚴格要求,成績成了「基本」,人際、表達、思維、活動、社會服務經驗等等,同時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相較於朋友的孩子D,73級分的他,就因擁有豐富的社團與社服經驗,此次申請同時正取他的心目中第一志願與第二志願:台大的兩個科系,順位第三的交大,也同時上榜;我想,這也許是一些只要孩子專心唸書、不要孩子花太多時間去參與活動的新手父母(家有第一個國高中生),需要再思考的部份吧!

至於那唯一在校成績只有中上、完全沒有預期自己會考滿級分的C生,則是很低調的跟我表示,他自認為是幸運,本次題目剛好都是他會的,並且說在申請結果未發布之前,不想多說什麼。我才知道,對類似這樣的孩子來說,滿級分成了一種自我內心與人際互動的壓力,75級分這個光環已經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最終,他所申請的台大某科系也只是備取,我想他或許會因此有某程度的挫敗感。

我看到了不是屬於媒體美化過的75級分的故事。

父母都擔心孩子,都會在意成績;只是在這些數字的背後,孩子可能承受了比父母更多、更大的矛盾、壓力、與掙扎。

現在,我們都知道了,但是,轉換對成績數字的平常心,身為父母的我們,知道能否做得到呢?

下一篇
母親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