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貼標籤的孩子?


唸國小二年級的兒子在學校跟同學發生爭執,臉上被抓破了兩處傷痕,兒子說,那同學桌椅亂擺,不肯排整齊,兒子乾脆動手將桌椅推正,那同學竟然就出手打人。後來老師打電話告訴我,那孩子會經常性的欺負同學,似乎來自問題家庭,好幾次以家庭聯絡簿跟電話聯絡家長,卻從來沒有得到回應。

隔天,我親自到學校,聽那孩子的說法,然後用溫和態度卻嚴厲的語氣,同時訓誡了我兒子跟那孩子,並勸導說明了一番,那孩子低頭默默的聽訓,倒也沒有不好的態度。

對於兒子,我覺得這是給他一個很好的經驗與機會教育,讓他知道遇到問題該如何解決、有暴力傷害該如何自我保護,倒是對於那孩子,我卻有些許感嘆心疼,能感受到他缺乏父母的關注、老師也是心有餘力不足,他似乎只能用他自己的方法、最直接的「生物暴力本能」去處理問題。

我不禁想,所謂「問題家庭」就一定會出「問題孩子」嗎?是不是我們把這些孩子貼上了「標籤」?當我們刻板化的歸咎於「問題家庭」的同時,是否會忽略了事件發生的原由跟孩子內在的感受?也許,這些孩子最大的痛苦與擺脫不掉的「惡夢」,並非是他們來自於問題家庭,而是外界總是用「問題家庭孩子」的眼光來看他們,同理化了一切,有時候甚至連父母親或是親人都會用「你就跟你老子﹙你媽﹚同樣壞」的惡劣態度語氣強化孩子的自卑與不安全感。

誰沒有情緒?只是懂得調適處理與否而已。
誰沒有「暴力因子」?「暴力之惡」本來就是一種生物本能,許多野獸就是以打架爭天下、爭生存,人類靠進化與教育而懂得以「智慧競爭」。
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卻非完全是正面或是負面導向,正常家庭也可能出「孽子」,問題家庭也可能會「歹竹出好筍」,不需要刻板的貼上標籤;最重要的是,孩子需要「教導」、需要有人去聽他內心的聲音。

不要再用「他父母如何如何,那孩子注定就是壞胚子」、「他父親會酗酒打人,難怪兒子也是暴力份子」之類的輕藐言語,來看待與苛責這些問題家庭的孩子吧!也許錯不在他、也許他只是在試探、想引人注意關心、也許他只是發洩情緒、也許……也許他只是需要有人告訴他,正確的觀念與方法而已。

【珍愛自己】強心咒

資優孩子不一定有資優父母;問題家庭也不見得有問題孩子。
擺脫「問題家庭」的包袱,處理問題才能客觀不偏差。

下一篇
能不能?要不要?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