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暴力的反作用力


自從擔任義工之後,時常會與老公討論一些家庭暴力個案的問題,有次我開玩笑的跟我那個性溫和的老公「威脅」說:『我可不是那種逆來順受的女人,要是你敢動我一根汗毛,我絕對讓你吃不完兜著走』。

他擺出一張無奈可憐的表情,我哈哈大笑的又說:『我想你跟你父母都一樣是個性溫馴的人,不會打人的啦!』

老公竟然回了一段引我深思的話:『你怎知道我不會打人?我所受的家教跟個性,會讓我不太愛跟人計較,但是還是會有失控的可能;我國小二年級的時候就曾經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拿掃把追打著一個經常用言語欺負我的同學,而經過這次事件,再也沒有人認為我個性溫和好欺負……你們喔,老是認為打人的就是壞人,有沒有想過,有些人用的是語言暴力,真的就是會自討苦吃、很欠扁!』

的確,狗被逼急了會跳牆、兔子受到威脅也會咬人,許多事件的本身都是「相對」而非「絕對」的結果。一位國內知名女作家曾寫過一篇文章,提到在某次朋友聚會當中,一對男女朋友在廚房因為料理食物的小問題而起爭執,大家進去勸架,就看著那女孩拿著菜刀對著已經臉紅脖子粗的男友挑釁的大喊:『你有種,打我啊,要不然菜刀給你,砍我啊,……我就知道你沒那個本事,你沒那個膽……』如果不是大家趕快拉開那女孩,可能一場暴力傷害就會發生。

語言運用,是一門學問。平常就需要學習說話的藝術,更何況是在情緒激動的衝突狀況呢?語言也會是一種暴力,還常常是具有反作用力的暴力。

也許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在暴力事件中,受害者就一定是「有理」、「值得同情」的嗎?每一個暴力傷害的發生,一定有些背後與長期累積的因素,我們無法說「自討苦吃」、「自找罪受」的人是活該倒楣,施暴者也不能用這樣來合理化其暴力行為,但是社會在韃伐與懲罰施暴者的同時,是否也要教育受害者與一般大眾也要有正確的「防暴」觀念?


【珍愛自己】強心咒

看燃燒物選用滅火劑,否則就會成為助燃劑。

溝通,從學習「會」說話開始。

下一篇
是愛?還是習慣?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