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大孩子的父母──給孩子恐懼還是希望?


與大學生與研究生諮商多年的經驗當中,我深深體會到一件事──這些大孩子,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在乎父母親的期待與評價。沒錯,他們總是把大部分的時間留給朋友,喜歡待在外面勝過家裡,也不常跟父母閒聊,看起來總是故意唱反調。但請相信,反抗得越用力粗魯的孩子,通常也是最在乎父母親人的。正因為他們如此在乎,所以反抗才那麼激烈,但當他們灰心失望,最終將不得不採取疏離、逃避的方式來面對,這對家庭來說是很可惜的事情。因為看到太多類似的情節不斷上演,所以我有些話想跟大孩子的父母說。

「方老師,我不知道畢業要做什麼?想起未來,總覺得很害怕。」這是許多大三、大四(甚至大一大二)同學來談的主訴。我能理解他們的恐懼,畢竟他們處在高壓的時代,即便衣食無虞,但在全球化的競爭下,年輕人瀰漫著一股不確定感,學歷、證照都不再可靠,看著其他同學們紛紛找到自己的目標努力,而自己還原地踏步的感覺真的很糟。又或者有些孩子,他們對於父母給予的規劃(通常是考公職、研究所或是當老師)並不喜歡,但自己又沒有更好的選項,只好不甘願地走在父母安排的道路上,舉步維艱可想而知。

再跟他們多聊聊,通常他們擔心家人失望更超過擔心自己的前途。他們看到了父母養育的辛勞,害怕到最後自己不是「潛力股」,而是領22K的「魯蛇(loser)」。有的家長本身也很焦慮,所以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幫孩子規畫道路,告訴孩子不這樣做就沒有前途,以至於爸媽的擔憂成了孩子的恐懼。雖然家長的立意是良善的,但是這種不安就像鞭子,不僅讓孩子痛苦,最後更成了綁手綁腳的繩子,他們不知道到底自己該怎麼做、怎麼想。

而我總是請大孩子們多給自己一些探索的時間,問問他們平常有沒有喜歡的事情、或是覺得好玩的工作?告訴他們,在這個時代,畢業只是個起點,通常要幾年的時間、換了幾份工作後才能知道自己的興趣與能力所在。在大學時期就確定一生志業不僅不切實際,更是可惜的,就好像有好多家餐廳,沒多吃幾家怎麼知道哪家最好吃?

驅使人前進的有兩種力量:恐懼與希望。前者是被動、痛苦的能量,讓人繃緊神經埋頭苦幹;後者是主動、快樂的能量,而這是年輕人建立自己喜歡的工作、生活與愛人所不可或缺的。

我理解父母親的擔憂,但說真的,現在產業變化萬千,我們難以預測什麼選擇才是最好的。況且行行出狀元,各行各業都充滿了潛力。我知道大家辛苦工作養兒育女,並非把孩子當投資,而是希望他們能有快樂滿足的人生。所以我想鼓勵你們暫且hold住自己的焦慮,鼓勵孩子大膽嘗試,並給予犯錯失敗的機會。

父母不需做太多,孩子就像植物,只要陽光、空氣、水都足夠,就能發展出最大的潛力。多年後他們未必飛黃騰達,但將永遠記得父母親的愛與無條件的支持,並將這份愛,再傳達給他們的孩子。

下一篇
品格教育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