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與給予
2015/06/15
在感情的世界中,兩情相悅時,我們通常不去計較在關係中誰關心多一些、誰少一些,因為那掛在嘴上的"我愛你比你愛我還多",似乎只是在向對方撒嬌,且代表著"我真的很愛你"的另一種宣言,因此,在"愛"的前提下,最初的我們大部份是沒有帶著一個"衡量計器"的。因為我們透過"愛"似乎感受到自己內在滿滿又充沛的情感,因此,我們就是全心全意、且很真誠的給出我們自己,分享著我們內在的那份滿載與紮實的自己。
有一天,彼此間的感覺似乎不再如以往的緊密,只剩一種淡淡的聯繫,我們可能會再讓自己多點的努力,試試是否能重回過往的溫度,也有可能變成曾經親密的朋友,平和的各自往前走,此時,可能還會感謝對方過往的陪伴。但也有另一種情況,在感情的旅途中,發生了自己預期外的情景,對方表達自己的錯愛,或是宣告真正的遇上了真愛,通常此時,我們心理的計量器,會因所有的情緒而被啟動,我們開始有了,我為了他/她付出了多少?我的付出值不值得?我對他/她的好難道還不夠?我這輩子的青春歲月都耗在他的身上....。因為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內在對自己的看法動搖了、對自己質疑了,那份滿載與紮實的內在感覺受到了挑戰,因此,想要透過衡量、計算來要回內在那份失去的踏實感。
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這樣的衡量相當地常見,由於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我們生命中重要的影響人物,常常會如此地提醒著我們,有付出就有回報,因此,付出與回饋想當然地被畫上了等號,從物質面來看,這是一個自然的概念,我付出一塊錢,我得到一個等價的物品,而且當我付出了一塊錢的同時,代表著我也少了一塊錢,為了不讓我比我付出前感覺到缺乏,因此,這付出要有對等的回收;但在情感的世界中,若我們用付出回饋的概念來衡量,我們可能會因而落入一種犧牲或是強求中,為了得到對方的愛,而表示我願意為他/她做任何事,但因為感情沒有重量、不可計量,是一種感受,因此,有可能在蛛絲馬跡中數算著對方是否回饋給自己同等的愛的重量,而內在的匱乏與失去的那份踏實感,則因這錙銖必較的數算而有增無減。
我們衡量付出,來自我們內在的匱乏~那"我沒有.."或"我不夠.."的啃噬,因為內在的匱乏,因此,想盡辦法要往外求來,但這會落入一惡性循環中,當他人如我們所求回應著,很快的我們需要索求更多才能蓋過內在的匱乏。
要跳脫這樣的循環,只有願意去看見自己內在的匱乏感是如何運作著才能有所解套,而那啃噬著我們的匱乏之空洞,也唯有自己才能將之補滿。"付出"與"給予"是全然不同的兩種意義,"付出"其實是一種希望有所回饋的犧牲、是一種感覺切割了部分自己原有的給了對方,而"給予"則是一種分享。當我們了解"給予"與"分享"並不會切割了我們現有的,反而是能讓我們了解到自己"擁有的原來有這麼多"的一個過程,我們便能感受"分享"與"給予",其實是真正迎回自己內在力量的方式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