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敬如冰的距離,讓親密關係逐漸失溫
2022-10-21
在伴侶關係中,我們都有親密與自主的雙重需求,既想保有個體性,又想與另一個人有多一點陪伴和交流。我們都知道要留給彼此一點個人空間,但當一方的焦慮、不安感升高時,想有更多連結的壓力也會增強,雙方便可能陷入一追一逃的困境。
有人說:「既然太靠近會吵架,話不投機半句多,他又不希望我管他,就甚麼期待都不要,大家各過各的就好了。」問題是,「保持距離」、「不要有期待就不會失望」真的好嗎?你心裡其實很清楚,一旦由追逃衍為經常性的冷戰,雙方心牆漸高,陷入低互動、卡住的僵局一段時間後,關係便會變得極為空洞。
太黏膩或太疏離都會造成傷害,決定能不能繼續走下去的關鍵往往不是適不適合、契不契合,而是雙方在強烈張力中或關係觸礁時,是否仍能堅持不放棄。
光是不放棄還不夠,若缺乏危機應變的能力,一撞上冰山便可能沉船。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坎貝爾Campbell說:「親密關係是一個『旅程』」。在這旅程中,我們可以藉由對方進一步認識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和情緒、想法,除此之外,它也幫助我們學習如何與另一個獨立的個體親近。
就像營養師總是提醒我們飲食要均衡,在伴侶關係中我們也需要不斷摸索如何兼顧雙方的心理需要,在親密與自主之間尋求平衡,不讓情緒和心理需求變成伴侶關係的包袱,也不過於越俎代庖,為對方的情緒承擔太多責任。
在親密關係的學習旅程中,「覺察力」是重要的潤滑劑,可以使關係運作更順暢。如果不夠熟悉自己的內在狀態、明白自己的情緒和反應如何運作,對於對方的情緒或反應通常也難以理解,甚至常會負面解讀,因此而容易互相踩線、情感越界。
不過於依賴對方、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樂於獨處和能自得其樂,是自我疼惜的行動實踐,但學習自重和自樂的目的不是凍結互動、迴避交談,更不是緊閉心扉,因為這樣的「善待自己」,也許只是以「疏離」作為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只是暫時為內心的脆弱、寂寞加一件外套。
真正健康的關係,雙方是對等的,互動也是有溫度的。如果你愈來愈能自我疼惜,表示我們較不易與對方的情緒混淆,比較不會一不小心便承擔過多伴侶的情緒,或是過度侵犯對方的界線,但此時要進行較自在和真實的交流,便不會像兩隻冷吱吱的刺蝟要靠近那麼困難了。
經作者同意轉載自https://ppt.cc/fTXkTx
相關文章
練習一致性溝通,增進親密與覺察能力(上)
從自主與責任角度看婚前性行為的意涵
自我催眠自欺欺人?三點分析小三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