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裡的探戈之舞-伴侶關係間的異與同
2010/06/11
「當初我認識那個愛哭愛笑的小女孩,跑哪去了?」這是電影《KISS情人》裡男主角班跟老婆凱蒂大吵一架之後的對白。凱蒂當初愛的是班的隨性灑脫,婚後卻經常為了他的邋遢、不先辦正事而生氣不已;班一開始也是欣賞凱蒂的細心認真,可是經過15年的婚姻後,卻開始覺得她嘮叨囉唆、一板一眼、不懂得欣賞他幽默的情趣。
怎麼會這樣呢?原來喜愛的特質卻變成難忍受的。這是人際關係中奧妙的地方,人的吸引力通常來自兩個法則:相似性和互補性,換句話說,我們喜歡對方身上跟我同樣的部份,或是喜歡對方身上有我所沒有的。當對方跟我們有相似處時,我們會感到有「同伴」,被鼓舞、不孤單;當對方跟我們相異時,我們欣賞、羨慕他的不同,也感到他的不同似乎彌補了我們的不足,讓我們變得更圓滿。
其實不管是相似或相異,都是出自於我們內心的投射,這是正常的歷程,但進入關係後,便要面對活生生的挑戰。我們跟對方再相同、再投契,也會遇到彼此意見不一致的時刻;而我們所欽羨對方的不同,也有可能變成我們所習慣生活方式的阻礙。就像劇中的凱蒂,當她多了媽媽角色時,就會想要確保孩子準時上課,便受不了班一邊開車還一邊開玩笑,一點都不在意已經快遲到了,而且經常忘記填充汽車的水箱。
其實這些「不同」並沒有對錯,反映的不過是每個人的個性、成長歷練的不同,因此擁有不同的價值觀、不一樣的處事順序而已。不幸地,當兩個不同碰在一起時,就很容易變成爭執,變得爭論「是誰的對錯」,或是「我為什麼要聽你的!我為什麼要讓你!」的權力拉扯,雙方就卡在情緒裡轉不出來。
電影有一幕便是最佳印証-兩人為了轉化平時生活瑣事的壓力,特地去歐洲旅行一趟,果然回來後,身心較放鬆,情感也恢復昔日的親密,就在床上準備燕好之際,女主角想起得給去夏令營的孩子回信,但男主角卻正在興頭上,於是一個堅持先寫完信再做愛,另一個則是為何不能開心完事後再寫信,於是一番拉扯之後又是爭吵收場,什麼事也沒完成。
有時候爭辯對錯或陷入拉扯,是因為我們被「踩」到痛處,便開始情緒性的「反擊」。像是當對方用帶有「責備」的語氣提出不同意見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像個小孩一樣被「指責」,生氣自己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所以也想要「修理」對方。當對方用不同於我們的方式處事時,我們有時會很生氣,為什麼講過多次的話仍然不聽,對方是故意來找碴嗎?於是火氣就會更旺,殊不知,那只是對方的習性而已,並不是衝著我們來的。
有一幕衝突導演處理地非常有趣且戲劇性。兩夫妻在床上吵到後來,雙方的父母也都出現,一開始是責怪自己孩子的另一半,後來就變成跟自己的另一半吵起來,變成雙人床上六個人都在吵架,這巧妙地暗喻了衝突當下可能是原生家庭經驗重現的寫照。我們之所以為我們,都是在自己原生家庭中長大的,我們原來的父母或照顧者,便有著不同的性格,我們都是在不同的性格中選擇學習與揉合成自己的模樣,於是有時候,我們可能在伴侶身上,看見自己父親或母親的樣子,那可能是我們所厭惡或避之唯恐不及的。像是我們討厭對方的囉嗦,因為我們看見幼時不斷被叮嚀的樣子;有時我們覺得對方不夠有責任,因為我們彷彿看到幼年時那個讓自己沒有安全感父親或母親。這時候,我們需要的便是有足夠的覺察能力,停下來,去分辨對方和我們投射的對象是不同的個體,覺察自己的情緒的出處,才不會把陳年舊帳也一併算在自己伴侶身上。
要能夠和伴侶的「不同」處相處,說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首先,我們要先能在情緒的當口停下來,避免嘔氣或對錯的爭辯,而要能有空間容納一種好奇心,去好奇對方為什麼跟我們有不同的選擇或做法,也要有一種智慧,用分享而非指責的方式去表達對方的做法可能帶給我們的困擾或感受,因此雙方才能不在減損親密感的情形下,找到可以協調、共同前進的方式。這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因此,就像練功一樣,需要我們一再的自我提醒與修鍊。
這並不只出現在結婚的伴侶,在未婚的異性伴侶,或是同性伴侶也都會出現類似的狀態。畢竟只要是兩個個體,就不斷地會在彼此身上看見「異」與「同」,也一同像跳探戈般在關係中進進退退。如果我們將情愛關係當做一種不完美的修鍊,且讓我們學著了解「異」、欣賞「異」,在異中找到「同」在、「同」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