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個案研討-生涯規劃


緣起:
進入職場已邁入第24個年頭,有天與朋友們聊天時,告訴他們:我決定在工作滿25年時從職場中退休,朋友們不約而同的問我退休後要做什麼?我回答說: "什麼都不做"看著眾人訝異的眼神及表情我茫然了,在我的想法中,退休後不就是什麼都不做,只是偶爾做做想做的事,如此簡單而已呀!這以後每次提及退休這話題,朋友們都不免要規勸我一番:趁年輕要提早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即便不想做什麼也是可以規劃,例如從偶爾想做的事或是從自己喜歡的事情中去規劃,嗯!想想似乎也有道理,可是回首從小到大,似乎一直是別人為我的人生做了規劃,我只要按著走就好了,而且也不傷腦筋多好,但這些年心中好像有個微弱的聲音在告訴自己:是該為自己做些事的時候了,這時的我有些慌!也有些焦慮!"生涯規劃"這四個字,以前視若無賭,此刻卻鮮明的呈現在我的腦海中,不斷的刺激著我,還不錯的是自己很幸運,中心的個案研討就有這個主題「生涯規劃」所以也就毫不猶豫的報名參加。
此次的課程由芳英帶領,個案研討內容分六次進行,包括有:
一、生涯輔導概說
二、電影賞析-我的左腳
三、案例分析-生涯輔導
四、我的生涯報告書
五、生涯輔導實務分享
六、生涯輔導實務分享
課程就在第一次組員們的自我介紹及對於此次研討的期望中揭開了序幕。

「生涯」的定義:
既然是生涯規劃,第一要務就是要知道何謂「生涯」:按照Super(1976)對生涯的定義:「生涯」不僅是一個人一生中有酬職位以及無酬職位的總合,並且包括了個人所扮演的許多角色,它塑成了個人特有的生活方式。

何謂「生涯規劃」:
「生涯規劃」概念之由來:「生涯規劃」是生涯輔導中的核心部份,而「生涯輔導」一詞又是一九六0年代末期至一九七0年代初期,隨著心理輔導工作者對職業輔導的觀念有所突破後,才開始大量地出現在輔導學界的文獻中,並漸而取代了職業業輔導的地位。因此,就出現的時間而言,它是一個相當新的觀念。
每個人從出生到人老死亡,大約60至80年的光景,每一個階段的求學、工作、休閒生活及健康,和您未來的人生規劃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尋人生中的快樂泉源,達到自我了解與自我實現的動力,讓自己的人生發揮的淋漓盡致。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抉擇與選擇。針對自己的人格特質、興趣、能力,找出適合、屬於自己的一條路徑。生涯規劃之特點及實施技巧:
一、生涯規劃強調人生的連續性、全面性、整體性。
當面臨抉擇時抉擇的方式可分為:
計劃型:是屬於最理性的一種,主動搜尋有關自己及未來工作世界的資料,並且他們也對自己所做之抉擇有較大的責任感。
直覺型:則是較憑自己的感受、情緒。
依賴型:則易受眼見的環境(尤其環境中的限制)或他人的期望而影響他們所做的決定,並且對於人生應負的責任意識最模糊。
二、生涯規劃應考慮價值觀、人生的目標及理想。
在生涯規劃的觀念裡,應先澄清自己的價值觀,理想的生活方式及此生的   目標,使所做的選擇更合適自己,並且能引領自己朝「自我實現」的方自   前進。
三、生涯規劃強調在「工作中成長」的觀念。
我們周圍有許多人視工作為一種謀生的方式,而從未想到在工作中也可自   我成長,若我們能了解「成長」是一生之事,而有計劃地自我教育可使人   活得更快樂,也更接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工作!

如何為自己訂定一生的「生涯計劃」:
據坎坡爾的說法,生涯計劃可因著時距之不同而分為下列五大類:
長程計劃:即是個人所希望達到的人生理想及擁有的生活型態。
中程計劃:是為今後五年左右而訂的,它包括這個人必須接受的訓練或教育,或前程的下一步。
短程計劃:大約是一個月至一年之內的計劃,它最好是切實可行,且十分具體的。
迷你計劃:大約是一天至一個月內的計劃。
則是15分鐘至一小時內的計劃。

人格類型及價值觀的澄清
前面提到在生涯規劃的觀念裡,應先澄清自己的價值觀,要如何澄清呢?所以芳英運用以下理論,透過問卷,讓參與的成員更能了解自己:
一、何倫(Holland)的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是為了幫助自己的人格類型)
實用型(R):順從、坦率、喜歡具體的工作任務、缺乏社交技巧
研究型(I):聰明、抽象、喜歡分析、個性獨立
藝術型(A):想像、美感、喜歡藉由藝術作品表達自己
社會型(S):關心社會問題、喜歡與他人互動、對教育活動有興趣
企業型(E):外向、進取、冒險、具領導能力、能說服他人
事物型(C):實際、保守、秩序性、喜歡具結構性的活動
二、生涯價值觀:(是要了解在自己考慮未來的工作選擇時,有些工作性質或條件對自己的重要性)包含:
利他主義
美的追求
創造發明
智性激發
獨立自主
成就滿足
聲望地位
管理權力
經濟報酬
安全穩定
工作環境
上司關係
同事關係
多樣變化
生活方式
三、舒波的生涯彩虹圖:(生涯發展五階段)
成長期:出生至十四歲
玩遊戲、抓周、外在環境、幻想、好奇
探索期: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少年至成人期)
求學階段的學習、課外活動、打工經驗,開始對職業的探尋,我對…有興趣
思索人生的方向與目標、自我的了解、興趣能力的探索、了解學習的目的、學習與就業的關係
如果探索時較長,整個人生的規劃會較長
建立期:二十五至四十五歲
開始有某種職業的傾向
維持期:四十五至六十五歲
職業的穩定期,較少轉換職業
衰退期:六十五歲以上,準備退休
了解了自己的生涯價值觀之後,就可以撰寫生涯報告書,內容通常包括五個主題:
生涯內容
生涯所需準備
升遷機會
生涯前途
其他

也可以運用"選擇平衡單"及"加權平衡單"來輔助,使得生涯細目越來越清楚,進而達到自己的理想,而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生涯決策特性:COIN(錢幣)
       C:Choice 選擇
       O:Obstacle 阻礙
       I:Inclination 傾向(與本身的特質有關)
       N:No right answer 沒有正確答案
Maslow 從人之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一生,隨著成長會產生不同的需求。這個理論可以運用在協助一般人更理性的規劃自己的生涯,共分六個層次: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愛與隸屬需求
自尊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
靈性需求(晚年提出)
從需求理論角度來討論生涯規劃,代表每個人的需要不同,但並不意味著有所謂的「層次高低」之別,因為這些需求可能不會依照順序出現,也可能同時存在。
此外,有些人會一直維持某些特定需求層次,有些人則有明顯的變化。
即使有了以上的理論,可以幫助我們規劃生涯,但有時我們也難免陷入生涯迷思,所謂的「迷思」,就是似是而非的思考,不合理的思考與假設,包括有:
這世上只有一種職業適合我
直到我找到完美的職業,否則我不會滿意的
有人會為我發現一份適合我的職業
在我工作領域內,我必須非常成功或成為專家
我的職業應令我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感覺滿意
就業能解決我所有的問題
只要我努力,我可以做任何事
職業選擇是一種一次性(One-Time)行動
只有在絕對把握下,我才會採取行動
只要能讓我做一 件我很想做的事,我將會很快樂
我的工作須能滿足我所有的需求
我的個人價值與我從事之職業息息相關
如果我轉業,我會失敗

殘障者之生涯規劃及迷失
此次研討會也透過電影賞析「我的左腳」,及「從助人哲學談社會工作的價值」讀後感,成員們對於殘障者的生涯規劃也有些討論:
從「我的左腳」這部電影中,除了男主角身旁的人:母親、手足及不擅言辭的父親所表現出來的關愛、鼓勵、支持,使得男主角雖只有左腳可以行動,卻也過著充實的生活,尤其是母親從男主角小時候,似乎就已為男主角做了生涯規劃,也因如此使得男主角在畫畫上有成就,進而娶到太太。
大家都說要幫助別人時是要教他釣魚,而不是給他魚吃,可是當大家看到別人有苦難時,「給他魚吃」就成為最簡單且方便的方法了,這對受助者現階段似乎有效,但不斷循環的結果,可能使得受助者變成連續個案,依賴而無法獨立,這並不是我們想見的結果。
其實每個人都是有潛力的,所以激發個案自己潛能的拓展與增強,因應自己所遭遇的困境,就成了重要的課題,助人工作的確實需要大家積極參與,但在助人的方法技術上,尤其需要專業社工的協助與投入,所以與其直接捐贈款項給需要的人,不如託付合法的機構由專業的社工人員代為處理各項助人服務,所以希望每個人都能更有智慧的選擇適合的方式助人。

從焦點解決法於生涯諮商之運用
最後兩堂課則是請到張德聰老師作專題演講,老師的講題是:「從焦點解決法於生涯諮商之運用」,重點如下:
一、焦點解決法之主要特徵:
為「短期心理治療」的一種模式,可以為一次或連續多次(平均為五次)
為一種「策略性及具邏輯性、系統性」之短期心理治療
偏向「認知行為治療」之理念
由問題解決導自轉為「解決發展導向,或再解決」
為「簡易可行且富有彈性」
短期而有效
重視來談者之經驗、參與及責任,相信「來談者為解決其問題之專家」
嘗試「重新看待問題,以新的觀點、新的方式重新面對問題」
強調來談者過去「成功的例外經驗」
於時間之觀點上,具「連續性及整合性」強調「正向而樂觀」的態度
步驟簡單清楚
治療方式之「多元性」
依來談者之型態分:拜訪者、抱怨者、消費者、抗拒者
二、焦點解決法理論建構之探討:
 (一)什麼引發問題之原因?
 (二)到底是什麼因素使得問題持續產生?
 (三)焦點解決法之「人性之觀點」及「如何建構解決之道」
凡事必有(對策)解決之道(讓來談者有希望與目標)
凡事不只有一種解決之道(引導來談者不執著並能彈性思考)
解決之道是可建構的(對來談者有信心)
治療者及來談者的合作可以找到解決之道(相信來談者亦是專家)
我們可以由自己的經驗或於未來之可能中創造解決之道,甚於只拘泥於去發現外在的他人的解決之道(強調來談者有自我解決之能力)
解決問題之過程,是可以加以系統的連結並可發展出一種模式(解決過 程之系統及邏輯性)
 (四)焦點解決法之基本假設如下:
「正向焦點」是有益(天下無難事,只要有心人)
成功之「例外經驗」導引解決之方(柳暗花月又一村)
沒有一件事永遠是一樣的(苟日新,日日新),改變是時時刻刻發生的
由「小改變」可以類化成大效果(滴水石穿)
治療者與其來談者的「合作」是必然且不可避免的(順水推舟)
人常是「有資源」的(天無絕人之路)
「意義」與「經驗」是相互建構的(我思故我在)
再定義或換個角度想(換個方式說法,可能做的不一樣)
意義醞藏於個體之反應中(觀其所行,知其所由)
來談者是專家(解鈴仍需繫鈴人)
整體感(牽一髮而動全身)
團隊工作(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三、焦點解決法之「主要技巧」及諮商「過程」:
 (一)主要技巧:
解構舊架構及建構新參考架構(鬆動一個建構)包含:
治療者對來談者藉由傾聽及謹慎的發問,表示接納
治療者引導來談者對其原有之架構,探討會引起其抱怨及懷疑之處
治療者由來談者之動搖之處,逐漸引發一小部份之解決架構進入其參考架構(從互動中解構,提供架構)
改變說法(從新建構,換個角度說)
做一些不同的(做一點點的改變)
重視例外經驗(曾經做過什麼,使得事情有所改善的…….)
一般化(像您這種情況,大部分的人也都曾遭遇過……….)
神奇的問話
實用的
標定及排序
諮詢之暫停時間
鼓勵及訊息之傳遞
第一次階段任務之公式
家庭作業
 (二)諮商過程:
介紹治療過程
確定目標行為(越具體越好)
標定及排序,進一步確定主要焦點目標行為(由小步驟開始)
尋找例外經驗或發展假設性之解決
諮詢之暫停時間
鼓勵及訊息之傳遞
家庭作業之安排
四、成人生涯轉換諮商:
 (一)催化生涯轉換有五項因素:
準備度:包含心理之準備,如即使可能會遭到冒險,仍願意朝向更好之生涯方向努力、生涯之探索及所需能力、可能冒之風險準備
信心:對所可能轉換生涯工作之信心
自我之掌控:對於生涯之轉換識字計所可掌控的
覺得被支持:為生涯轉換有關之重要他人如配偶、父母、家人、師長支持
能夠獨立做決定:能夠為自己的生涯轉換獨立做決定並負責
 (二)成人生涯轉換之諮商目標:
探索評估生涯轉換之原因
生涯轉換資訊提供
預估生涯轉換可能之影響
發展生涯轉換行動
澄清自我之興趣、能力及個人之特質
生涯轉換後之安置輔導
生涯轉換支持系統之建立
生涯轉換之成功經驗
五、運用焦點解決法於成人生涯轉個別諮商架構:
諮商意願架構:來談者生涯意願之確定
諮商正向開始架構:諮商員引發來談者正向開始接受生涯轉換諮商與子同行(陪伴)、諮商過程之結構化、初層次同理、反映、簡述語意、澄清、具體化等各種諮商技巧,引導來談者對於接受生涯轉換諮商有正向經驗之開始
目標架構:諮商員協助來談者澄清及確定來談者生涯轉換目標
正向例外架構
假設性解決架構
生涯轉換行動架構:諮商員引導來談者對於例外架構中對目標有利之處多作一些,不利之處則少作一些,引導來談者進一步將其正向例外架構發展成具體可行步驟,此外由正向之例外架構或假設架構發展出離開晤談室後之家庭作業具體行動,神奇性效應,或是正向之觀察,小改變變成大改變
諮商過程之暫停架構
正向回饋架構:訊息提供、例外行為或有利因素之增強、來談行為之增強、暫停階段來談者覺察之有利想法之增強
家庭作業架構:諮商員由正向之例外架構或假設架構發展出,引導來談者離開晤談室後之對於生涯轉換目標之具體行動,而且是來談者所能做也願意做的,常是一個小改變或不同觀點之觀或行動
正向結束架構:諮商員於來談者諮商結束前可再引導其再思考於整個諮商之心得或收穫,幫助其再覺察成功之改變經驗,特別對於沒有正向例外經驗者
家庭作業之追蹤架構:於N+1次諮商時,諮商員引導來談者探討上一次家庭作業實施之追蹤,但以詢問上次離開晤談室後再回來之間有什麼「美好新發現」開始?引導來談者探討其生涯轉換之關鍵(包括自己)之關鍵行為、情緒、想法、事件之改變,形成正向之新例外之增強,檢核舊目標發展新目標

結論:
很多人以為人的一生僅能容許有一個生涯目標,但其實這是錯誤的。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人在他們的中年時期或因原先的目標已改變而換至另一種完全不同的事業或生活型態中。我們稱之為「第二生涯」,個人的人生是否有價值,並不在於他做的工作的性質是什麼,而在於他是否曾好好地努力以赴,「有自覺」、「追求自我實現」的人生是許多擁有第二生涯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徵。

下一篇
專題個案研討—函件輔導進階研討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