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怎麼了(二):越自由越需要清楚人我的距離 從學生人到社會人的人際界線與自我定位


    有方向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懂得在不同的關係中,學習維持不同的親疏濃淡之人際距離,也才是真正的自由。


    小學生,可以永遠當個「小朋友」,什麼事情都賴在別人身上,凡事有父母幫忙擦屁股(於是只要哭一哭,人家就會來惜惜你);國中生,開始慢慢當個「假大人」,拼命地用看似大人的方式來處理人與人的衝突(最後只落得不分彼此熟稔程度,都期待別人喜歡自己或被所有人喜歡);高中生,自以為生理上的賀爾蒙,等同於心理上的成熟,就來談一場戀愛吧(結果多年後,那段當年轟轟烈烈的初戀,只能成為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終於變成大學生了,到底何處是我感情的依歸,誰是我一輩子的知己,出社會後,這些人還在嗎?家人幹嘛還管我那麼多!我已經不是「小孩」了。當然也有人想要永遠當個「小孩」,凡事有父母幫忙擦屁股(自此開始,每個大學生的身上,住著獨立大人與小孩依賴的二個部分,掙扎著自己重要還是他人重要的二個渴望,矛盾著單身好還是放閃好的二個冒險命題)。事實上,這些無解的問題,可能在此時萌芽,但卻永遠地終極一生地探索、受傷、再探索、再重整。


     大學生人際處理的智慧,的確是成為社會人非常重要的一門功課。即使你現在已經是年紀半百的「大人」,你仍不免發現,如何在追尋自己與迎合他人之間找到適宜的平衡點。在東方文化的儒家規條下,當你過度為自己考量時,你的同學會說你不合群,你的戀人抱怨你不夠愛他,你的家人則會唸你「翅膀硬了」;於是,有許多的大學學子,在系上學習壓抑自己真正的聲音,跟大部分的同學走一樣的路,不斷地問,你們中午吃甚麼;戀人之間,你跟他說今天晚上一起看電影吧,他說晚上要跟社團聚餐,你吃醋!他跟你說,你畢業後要去唸哪裡研究所,你其實想去南部唸書,但你為了他,犧牲自己的夢想,留在北部!有些人,家裡經濟需要他撐住,邊唸書,邊兼一堆打工,期末再來趕報告、跟同學要講義、用盡方法讓學分湊足。想像一個畫面:班上同學有一個人總是不參加班上聚會,你交往中的情人總是要你配合他的時間,你的家人勉強你參加你不熱衷的家族婚禮,你會有怎樣的感受與評論,你會選擇如何面對?仔細想想,勢必發現,期間的兩難,充滿了考量自身與他人需求的矛盾,你總想要找到「最好」、「完美」、「雙贏」的那個點,談何容易,或許說,永遠也不會有那個真正的「最好」、「完美」、「雙贏」。


    大學階段,有更多人想藉由某些方式(難聽一點叫做「手段」)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細看之下,都牽涉到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平衡:「我要跟班上同學聚會?還是花更多時間在社團;我要花更多時間與喜歡的人交往?還是先把學業完成;我要把重心轉移到我自己經營的生活圈?還是當個安全的家庭乖寶寶」。人我之間的平衡,永遠都是在一條0-100分的數線上,不斷游走,不斷核對:「這是我目前想要的嗎?這是我內心的聲音嗎?還是我只是在迎合群眾的需求?多年以後,回頭一望,我現在聚焦的他人眼光,我還會在意嗎?」在人群之中,在感情世界,在家庭關係裡面,你將需要無止盡地,自問自答以上的哲學命題。


    大學生怎麼了?其實大學生並沒有特別怎麼了,他們只不過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正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有智慧的大人而已。




相關文章


大學生怎麼了(一):越自由越需要清楚自己的方向 校園生活的生涯困境與科系抉擇


人際互動中基本的能力~溝通


菜鳥主管的挑戰


藥物濫用與青少年

下一篇
大學生怎麼了(一):越自由越需要清楚自己的方向 校園生活的生涯困境與科系抉擇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