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擊垮我們的,不一定是病毒,可能是人性本身
2020-02-20
最近這一陣子,在我的社群媒體中,最常出現的訊息,就是『#請把口罩留給需要的人』。不論是政府或民間,都大力宣導這個觀念。
其實你也知道,健康的人在非密閉空間,不需要時時刻刻帶著口罩;你也知道,真正需要戴口罩的,是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以及第一線的醫療人員。你也知道,人人瘋搶口罩的結果,就是在防疫用品缺稀時,造成排擠效應。
但是,在防疫期間,你就是會擔心家裡的口罩庫存不夠,你就是對口罩不夠感到不安——即使你不是真正需要用到口罩的人。
由於我對口罩的需求不大,這段時間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就好;即使也有些不安,但我沒有去瘋搶口罩。
*
就在前幾天,我去逛大賣場,經過賣場裡的防疫專區,有個中年大叔推著推車,看到貨架上有一些剛補貨上架的酒精消毒紙巾,腳步停了下來,眼睛一亮。先是拿了四、五包,又回頭搬了六、七包,接著幾乎要把貨架給掃空了。
我突然有一股衝動,雙腳不聽使喚地往前衝,也想拿個一、兩包回來,其他一旁的民眾也瞬時蜂擁而至,無奈已經被掃空。
我心裡咒罵著:
「就是有你這種大量囤貨的人,讓別人沒得買!」
「留個幾包給別人,是會怎樣嗎?」
「一次拿了二十幾包,再會用十年內也用不完啦!」
而當我冷靜下來,反思我剛剛的行徑時,領略到一股「盲目從眾」的無意識行為。對!就是盲目。我根本未經思考,就抬起腳步往前跟著搶。
只因為大家都這麼做,而我事後的自我解釋是:「現在是非常時期!」,問題是,我不其實太需要這項商品。
在危機來臨而人心惶惶時,人們特別會未經思考地去做某些決定,而下判斷的依據,通常是身邊的人怎麼做——跟著大多數人的腳步就對了。這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會是幫助人們挺過難關的有利線索,但整個社會卻因此付出更大的代價。
*
另外,當你發現,別人都有口罩,而你沒有,或身邊的存貨不夠時,你會有什麼心情?
除了焦慮,你還會憤怒。焦慮是因為不安全感作祟;但憤怒則是來自於感到不公平:「憑什麼你有,而我沒有?」接著,把自己放到一個受害者的位置。
想一想,像不像手足之間吵架的模樣?哥哥有的弟弟也要;姐姐可以的,妹妹也要比照辦理。
問題是,當資源就是有限時,該怎麼辦?
用盡全力去瘋搶,是最簡單的策略;弱肉強食、成王敗寇,但總不開心的一方,再來伺機報復,沒完沒了。
觀察看看孩子們如何解決這個窘境吧!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們會慢慢摸索到(當然需要大人適時引導),原來,輪流或分享,會是比用拳頭爭勝負更好的方式——這其實與人類社會邁向文明的進程相當類似。
當然,這樣的默契要被破壞,也很容易。當危機來臨,什麼禮義廉恥都先丟到一旁,大腦被恐懼給凌駕,便用最原始的行為去應對,那便是「先搶先贏」!
*
寫這篇文章,除了探討瘋搶物資背後的心理機制外,更想善盡一位心理助人者的社會責任,引導大家去反思,你正在做的事情,到底是基於理性思考,或者情緒衝動?
防疫期間,人人生活在對未知的恐懼中,這樣的長期壓力,特別需要學習自我安頓。安頓自我的方式,除了一些特定的減壓技巧外,最重要也最簡單的,就是讓生活走在一定的作息秩序上。
因為,面對未知,我們會失去掌控感;而讓生活秩序回歸常態,就是增加掌控感的途徑。
如此,你才有能力去過濾與篩選紛雜的訊息,並且學習去信任人性中的光明良善的一面。
更重要的是,請你要相信,我們身處在有史以來資源最為豐沛的時代,比起過去,社會制度的運作也更為良好,資源的分配也更為透明與公平,即使仍不盡如人意,但都在進步當中(這是閱讀《真確》這本書獲得的啟發)。
成也人性、敗也人性;會擊垮我們的,不一定是病毒,可能是人性本身。
經作者同意轉載自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posts/2365131270253946?__tn__=-R
相關文章
情緒是什麼?
正確認識焦慮情緒
掐斷引線的未爆彈~隱而不發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