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讓人莫名焦慮?


幾年來,我發現身邊有愈來愈多人一想到農曆春節就焦躁不安,對於要連續返鄉好幾天這件事情似乎感到相當焦慮與恐懼,嚴重一點的甚至好幾天前就開始出現恍神、胸悶煩躁、缺乏食慾或失眠等狀況。


我常常把這樣的現象稱之為「春節返鄉恐懼症」,恐懼的來源有二,一是長輩與親友之間的比較,二是家庭內長期的衝突再現。


過年對許多孩子而言很可能是一場惡夢,因為要在許多熟或不熟的大人與同輩手足面前,像是鴨子被趕上架、秤斤論兩似的報告自己的成績、就讀學校。


勝出的孩子在眾人面前得到掌聲與豐厚的紅包,但那些年年「落敗」的孩子則必須尷尬的看著親友們一張張明明得意、卻又強忍嘴角上揚的拙劣安慰:「沒關係啦,成績不是成功的唯一保證。」「哎呀天生我材必有用,分數又不能當飯吃。」「你很會洗碗呀,像我們家那個只會考試,什麼都不會。」「痾,你至少長得很高,高很好啊,未來可以打籃球。」


最慘的是,眾人七嘴八舌之之際,自己的父母親聽著聽著臉色也開始鐵青,等到聚會或年節結束,孩子就難逃一頓數落或處罰。


過年的意義與喜悅大概就從這時候開始變了調,不過,這還只是個開始。


出社會後,被拿來比較的東西愈來愈多。比誰的紅包包得多、比學歷頭銜、比年收入、比房子坪數與傢俱材質、比車子品牌與排氣量、比另一半的家世背景、比孩子月考的排名,比得大家傷痕累累、和氣盡失。





除了這種「被檢視、被比較」的恐懼外,要面對長年難解的家庭議題或親子衝突也是讓人對過年感到恐懼的主因之一。





為了方便舉例,我們假設離家的是孩子。


對許多家庭而言,平時偶爾且短暫地返家,雙方還能保有一些耐心,像是噓寒問暖、忽略對彼此的偏見、避免爭吵發生。然而,連續幾天的相處會讓距離帶來的美感消失殆盡,也讓家庭長期以來的衝突再度浮上檯面。


這幾年在諮商中,我發現「春節返鄉恐懼症」不只發生在離家的遊子身上,就連長年住在故鄉的家人也可能有同樣的焦慮,他們也害怕離家在外的孩子回來後免不了又是一場激烈的衝突,或者是相敬如冰的冷漠。


孩子長年在外生活工作,返鄉後對於父母親種種「落後而不合時宜」的生活方式大肆撻伐,或者因看不慣而想要處理家裡存在的各種問題;父母親對於孩子的轉變,乃至於工作、價值觀、生活方式,甚至是性向、婚姻,也可能出言指責或批評。


一開始多少還能忍耐,多講幾次後雙方的情緒愈來愈緊繃,衝突也一觸即發。有些人甚至除夕夜才返鄉,初一一大早就負氣離家。


雙方都認為自己的情緒是合理的,但對方總是難以體諒我們的苦心或委屈。如果彼此都是基於好意,那麼衝突究竟從何而來?其實,問題往往來自於模糊的人際「界限」(boundary)。


心理的界限猶如一道抽象的圍牆,讓個人保有自己的主體性、維持自己的態度與價值,而不至於覺得被侵犯、被控制。





事實上,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每個人都該為自己負責,而且,也都沒有擅自替對方做決定的權力。





怎麼做才能夠減少過年期間的親子衝突、降低相處的焦慮呢?對於即將返鄉的遊子,建議可以預先做好「返鄉準備」:


第一、尊重對方的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生活方式與態度,避免因為覺得「自己見識較廣、對方相對落後」的心態而大肆批評。


第二、不打無謂的戰役


認真地想要扭轉或反駁父母親的觀念或期待,結局經常導致嚴重的衝突。孩子當然期待被父母接納與認同,但這是長期的任務,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持續游擊戰,而不是企圖在短短幾天內一舉起義成功。


第三、以不變應付萬變


對於親戚的比較,可採用「左耳進、右耳出,保持淺淺微笑」的一貫原則,提醒自己無須隨之起舞,並且讓對方自討無趣。你的價值不需透過互相比較來建立,而你的努力與辛苦也無需被檢視與批評。請記得:認真就輸了。


第四、先設定離家日期


不見盡頭的道路令人備感無力,何況路上還佈滿荊棘。返鄉前就先設定離家的日期,例如初二、初三,然後再視當年的氣氛彈性調整離家的時間,而不是逼迫自己非得從除夕夜待到假期結束才能離家,如此也能舒緩內心的壓力。





住在家裡的父母,當然也能依照前二點預先做好迎接遊子的心理準備。請記得:有用的內容通常唸一次就夠了,如果沒效,就代表要換個方式溝通,或者多唸幾次。縱使要多唸幾次,也得慎選時機與地點才可能奏效。





經過漫長的一年才盼到短短幾天的過年,應該是家人歡聚、關心彼此的節日,千萬別讓自以為的「好意」或「關心」破壞了彼此的關係、讓春節返鄉成了令人聞之喪膽的「劫日」。





經作者同意轉載自https://www.storm.mg/lifestyle/213951

下一篇
愛情有什麼道理?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