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怎麼看待彼此的界線?


假如兩個人在談戀愛,一方希望放假有半天自己的自由時間,另一方則希望如果沒有「正當理由」,那都是約會時間。雙方都真誠表達了自己的期望,該聽誰的呢?


界線這種事,常是為了要標定一個完整的自我,要跟人在某處保持某種距離。當青少年在發展自我的時候,這個現象就會特別明顯。像是特別需要自己的時間與空間,去探索自己有興趣的事,再也沒那麼喜歡父母在一旁「關心」。


那我們要怎麼解釋這種距離,是拒絕?是逃離?是切割?其實都有可能,這種解釋非常主觀,存乎一心。


還有一種態度,是可以給予尊重,就像我們也希望對方尊重我們的界線一樣。這要回到內在的自我對話來談,如果我們的解釋是「對方不喜歡我,所以不想接近我」、「我對對方的重要性不高,所以他才會選擇逃跑」…,這種面對界線的想法,就容易讓我們一直想越界,然後造成關係的壓力。


這種解釋常偏向負面,很明顯跟內在的投射有關。而且很多事的解釋都採取個人化的歷程,也就是對方的種種決定,都跟我們有絕大關係,這會讓我們自己,也讓關係很有壓力。


如果我們是想說「他希望有個獨處的時間,去解決他的困境,我支持」、「他想要維持自己的喜好,讓自己開心,那他開心,我也比較容易開心,相處的時候會更親密」,那這種面對界線的想法,就比較容易讓大家在關係中有好心情。當這種態度表達出來,也比較容易贏得對方的相對尊重,而不是陷入角力。


曾聽人說,只要不踩到她的界線,她會愛得比較徹底。因為她有安全感,她感覺被尊重,會更願意投入情感。可是,人的互動常沒那麼簡單。那假設想要時時跟對方靠近,就是想黏著對方,就是沒看到對方就沒安全感,難道,這樣的情緒不需要被尊重嗎?萬一對方就是希望很久才見一次面,那還需要維繫關係嗎?


首先我們得意識到,通常要黏著對方,是希望藉由對方的存在,來調整自己的情緒。所以,這樣的互動,是要求對方來配合我們為前提展開,那就要看對方的意願了!如果對方不願意,我們又一直要求,那就會開始進入強迫、角力的過程。強求來的關係,常不容易幸福的。


界線可以調整,這也可能是成長的開始。像是從戀愛到婚姻,獨處的時間就會明顯變少,這也要適應。不過,這是要當事人主動且願意,適應上會有比較好的結果。


如果在一段關係裡,我們常覺得對方顯得被動,甚至被迫,那我們就得重新考慮這段關係存在的必要性了,或者調整關係的距離,從情人變朋友也可以啊。如果對方只希望很久才見一次面,我們也可以不喜歡啊,那就當朋友就好了呀!


我常說,健康的關係,來自於良好的獨處。這獨處,倒不是一定只能一個人,待在房間看書、打電動才算,而是自己的需要,自己可以找其他方式面對,不一定非得要特定人來滿足才行。像是對方要求要有半天的自由時間,我們也可以找其他朋友啊!


界線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來說,就是什麼事我可以,什麼事我不行。界線也可以用相對複雜的方式來談,就是不同人選擇如何使用時間空間的方式。或者情緒的舒適程度,也可以是界線的範圍…


界線是要弄清楚的,這是自我探索的結果。我們如果一直越界,那很可能表示我們自己的界線很模糊,那很有可能我們把對方當成我們的一部分,這不是都不可以,這是目前常看到的狀況。只是,「我」沒辦法獨立出來,我們的情緒,就容易受他人影響,關係的壓力也比較大,這個結果,我們也得要承擔。





經同意轉載自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粉絲專頁

下一篇
網路交友,小心這3種愛情騙子!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