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世界好危險?孩子說:「外面的世界更可怕!」(上)


有一次,我前往一所學校演講的路上,與來車站接送我的輔導老師閒聊。輔導老師告訴我,最近常接到一些家長的電話,提到他們的孩子整天掛在網路上,手機片刻不離手,感到很困擾。


討論到最後,家長總會拜託學校老師:「老師,你可不可以告訴他,不要再沈迷網路了,好歹也節制一點!」接著,家長雙手一攤地說:「我們當爸媽的講都沒有用,老師由你來講,或許他會比較願意聽進去。」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


這顯示了兩個問題,第一,家長在孩子心中已經失去影響力。直白地說,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連結斷裂了,因此無法有效溝通。家長發現不管怎麼說,來硬的,來軟的,孩子就是不願意聽從。


第二,家長不願意當壞人。因為不想破壞親子關係,或避免出現親子衝突的火爆場面,於是要別人幫忙規範自己的孩子。看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表面和諧但脆弱不已的基礎上。


不管是哪一種可能性,都凸顯出親子之間的關係連結出了問題。


成癮行為與關係連結


2015年英國知名雜誌編輯約翰‧海利(Johann Hari)在TED上的演講《你對上癮的所有認知都是錯的》,顛覆性地宣告,成癮行為主要是來自於生活中缺健康有意義的人際連結,人們在關係斷裂下開始對菸、酒、毒品等成癮物質產生連結,終至無法自拔(註1)。


這個觀點一推出,廣受歡迎,社會大眾開始正視成癮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連性。然而,在此必須提醒大家的是,成癮行為背後的成因錯綜複雜,不是只有缺乏關係連結而已,但是關係連結仍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回到網路沈迷這件事情上,不論孩子沈迷的是網路遊戲、社群交友、色情媒體、購物拍賣、資訊下載……等,如果長時間過度使用,且到了難以自我控制的地步,通常是在告訴我們,孩子可能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無法因應的困境(註2)。


沈迷網路是孩子用來因應生活困境或痛苦的途徑


人們在遇到困境時,會很自然地企圖去解決問題;若問題大到難以招架,便轉而設法去解決問題所帶來的痛苦。然而,因應痛苦的方式若不妥,往往會造成更多的困擾。


同樣的,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若無法被有效解決,孩子也會努力尋求如何從困難所帶來的痛苦中解脫。通常,網路世界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在各種型態的網路世界中,孩子能暫時忘卻現實世界的煩惱,包括:課業成績低落、受到同儕疏離、與父母關係緊張、被身旁的人討厭輕視、親密情感上的失落,甚至莫名的壓力或情緒困擾……等。


同一時間,在網路世界裡的活動,又能充分滿足孩子現階段的基本需求,包括成就感、歸屬感、支配感、獨立自主以及對自我身心的可控制性等。這些需求通常會與現實生活中正面臨的困境有關,或者說,當困境的出現時,使得某些需求無法再獲得滿足。


於是,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孤單、寂寞、覺得冷」的孩子,一旦進入網路世界,逐漸發現這真是個世外桃源,既能讓人感到溫暖,又會備受重視,同時還很有成就感,當然登入後就不想登出了。長時間投入其中,隨之而來的是父母師長的教訓,以及同儕關係的疏離,更加重了現實世界中那些「孤單、寂寞、覺得冷」的痛苦,孩子當然更渴望待在網路中而不願意出來了。


待久了,便依賴了。明知道這樣不對,再下去也不是辦法,卻怎麼也無法讓自己從網路世界中跳脫出來。就這樣,成癮了,戒不掉了!


此刻,師長大嘆:「網路世界真是危險,害人不淺呀!」;無助的孩子卻說:「外面的世界才可怕呢!」


--


註1:關於約翰‧海利(Johann Hari)在TED上的演講《你對上癮的所有認知都是錯的》請參閱:https://www.ted.com/talks/johann_hari_everything_you_think_you_know_about_addiction_is_wrong?language=zh-tw


註2:在本文中,我多半使用「網路沈迷」,而刻意避免使用「網路成癮」這個詞,因為「成癮」(addiction)涉及了精神醫學診斷上的定義。一般而言,界定一個人的成癮行為需要符合強迫性、戒斷性、耐受性,以及嚴重損害生活功能等指標。





經同意轉載自http://blog.udn.com/heng711/109639109




相關文章


孩子回家只上網怎麼辦?:如何溝通並保護網路世界中的下一代


最愛手遊


網路成癮的心理危險因子(下)


你是誰?──網路時代下的危險人際關係


網路世界好危險?孩子說:「外面的世界更可怕!」(下)

下一篇
網路成癮的心理危險因子(下)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