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們會故態復萌?—心理學怎麼幫助人們的改變持續下去—


一鼓作氣,信誓旦旦的對所有人說「我決定不再抽菸了」!結果沒幾天手上仍然叼著他的最愛,旁人調侃他,他再次鎮定地說「哎唷!抽一根回味一下嘛!明天就戒了」;哭著對家人說「我再也不要跟他一起了!」,心疼又覺得煩的家人回她一句「我就說他不是好東西,你之前也好幾次提說不要跟他再繼續,後來還不是又復合,孽緣喔!」,沒幾週後,又看到她們兩人在臉書放閃,還加上眉批「別羨慕我們!」哇哩咧!真不知道下次何時又要哭著討拍!人真是習慣的動物,一念之間想改變,但是總只是一念之間,卻未能長長久久。下面分兩個部份來說明,心理學家如何看待改變無法持續的現象:

【第一個部份】:改變無法持續的原因

1.改變的動機不夠強:我經常習慣問一個嘴巴說想戒酒的人,「0-100分,你想戒的動機有多強?」這在告訴我們,改變這件事,不是二分法(改或不改二個面向)而已,它是一個連續的曲線,所有人都遊走在改變與不改變的掙扎中;有時候想改的動機強一點,有時候因為一些外在誘因,不想改的動機戰勝了。因此,如何讓想改的動機強一點,就是一門很艱鉅的功課。

2.改變後得到的正向效果不夠:比如說,有一個青少年,想要學習不再對爸爸頂嘴,於是他下定決心跟爸爸好好講話,原本他預期爸爸會稱讚他,甚至也會以禮回應,結果爸爸不但沒稱讚他,還損他「今天吃錯藥囉!」可想而知,孩子不僅無法繼續好言說話,更甚者,會變本加厲地回嗆爸爸。這在提醒我們,一個人的改變會不會持續,身旁他人的態度,佔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尤其是在家庭裡面的互動,更常是一個好的行為,能不能正向循環下去的致命傷。

3.外在誘因力量太大:試想一個吸毒多年的人,已經在監獄隔開毒品數年,當他回到真實社會後,要如何完全不被朋友拿毒給他的誘惑所吸引,需要多強大的意志力,因為毒品曾經帶來的的生理爽感絕對是記憶猶新(即使被關的代價也嚐到);正如一個被男友所傷的女人,在她同時痛恨男友的背叛當時,她也沒真正忘記對方曾給予的甜蜜回憶,一旦男方再來個浪漫大放送,天呀!昏黃燈光下,要抗拒溫柔鄉的誘惑,真是煎熬的過程!你常聽說,意志力很重要,這個觀點在改變的持續上,應該是最難的任務。


【第二個角度】:讓啟動的改變持續下去的好方法

1.時常衡量自己改變的動機:別只問自己改或不改,改問自己:「我有多想改,想改和還沒準備要改的比例,各佔多少?」

2.總是提醒自己壞習慣會再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預防針」,這樣的預先自我告誡,會讓你時時保持對自己壞習慣的警醒狀態,一旦老毛病即將再犯之際,便有機會把壞習慣暫停,尤其對成癮的人更重要。

3.預先排練抵抗外在誘因的技巧:比如說,自己不想再跟前男友繼續,但又怕他會再來溫柔攻勢,你必須事先一再演練拒絕的對話,以免自己又被他的蜜箭射中,又再回到溫柔鄉而受傷。預先想好抵抗的劇本及不斷練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許多外在誘因是非常吸引人的,比如說正在減肥的人,甜點的魔力是超乎想像的,要不斷練習,當經過甜點店時,如何告訴自己「別進去」。

4.給正在改變的人一些肯定的機會:你可能不相信你的孩子正在學習少打遊戲,但是你得「勉強」自己,給他正向的稱讚,因為唯有你支持他的改變,他改變持續的機會才會發生;如果你無法為別人的改變加油,也至少不要給他唱衰。

以上多元的改變因素,沒有一個是完全成功或失敗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改變的行為能不能堅持下去,上面的因素缺一不可。個人動機與環境的回饋,是邁向持續改變的二個重要面向。

下一篇
諮商與主流文化間的拉扯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