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不能這樣下去.但我卻還在這裡打轉—心理學怎麼幫助人們改變—


人們是習慣的動物,而且通常是不怎麼好的習慣。比如說,看到自己的孩子事情做不好,第一步不是去了解原因,而是直接給它罵下去;知道自己不能一直跟那個不該愛的人繼續,但是愛的漩渦讓我又每天去找他;知道得找一份像樣的工作來過日子,無奈何懶惰蟲太有力量了。這些場景,你一定似曾相識,改變真是不容易的差事,但它卻是件可以被看懂,也需要被看懂的事。心理學家怎麼看待改變這檔事,以下分兩大部分來說明:

【第一個部份】:人為何不改變

不同心理學家也許有不同的「假設」(因為他們看事情的角度不太一樣),但是大體上,總脫離不了以下的幾個樣貌:

1. 害怕改變後的代價:你有想過,酗酒的人為何不乾脆戒掉?如果你是喝酒的人,喝完酒會藉酒澆愁罵人,一旦不喝了,你就不會再有機會或藉口來裝瘋賣傻,你就得為自己的挫折負責,那是多麼殘酷的事,於是繼續喝比較安全點。人選擇不改變,很多都是因為怕改變後,會失去原來自己有的東西(比如說:權力、可以不負責的理由、別人的關心等),也可能怕去承擔改變後要去面對的事實(比如說:自己要負責的事情、別人要求的期待等)。

2. 還沒有痛到極點:如果你在荒島上一個人,僅剩活生生的老鼠可以吃,你為了要活下去,你就會牙齒一咬給它吞進肚子,為什麼?因為你餓壞了!人一旦體驗到不改變會更痛,就會奮不顧身地選擇不同的做法。心理學相信,一個人不離開會傷害他的人,一方面是因為那個人還能給他他要的甜頭,一方面是因為那個人給他的傷他還能忍。一個吸毒的人,當他吸到尿失禁,吸到家破人亡,吸到他最愛的人都離他而去,有時才終於選擇改變。

3. 根本不相信自己需要改變:這些人比較複雜,有一些人是連看到自己的問題都看不到(比如說:非常自戀於自己的所作所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脾氣傷了多少人);另一種情況則是堅持是別人要改變,改變不是自己的責任(比如說:自己的懶散導致工作被辭退,卻歸咎於老闆太機車或社會的不景氣)。改變的基本動力是看到自己的責任,但是他看不到,或假裝看不到。


【第二個角度】:人怎樣才會改變

如前所述,不同心理學家也會因為所相信的「角度」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解套方法」。以下列出目前心理學常見的幾個處理做法:

1. 看到自己的問題:如果你是那種有點對自己的盲點「白目」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問問別人:「你覺得我有哪些地方影響到你?」、「你覺得我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你覺得如果你跟我一起過生活,你會不喜歡我哪些習慣?」

2. 相信自己對改變是有責任的:的確,整個大環境也會影響你的壓力與處境,但養成一個習慣,常常問自己:「我現在的問題,有百分之幾是環境和別人造成?有百分之幾是自己可以選擇的?」這樣的思考習慣,會讓你在怨天尤人的同時,也不會忘記自己對改變的責任。

3. 去想像終生不改變的後果:「不見棺材不掉淚」,是一句要謹記在心的警語!有太多不健康的處事習慣,會讓你在失去一切時,才深感後悔;去預見你壞習慣的最終「報應」,會讓你在溺斃前,就浮上水面。

4. 去偵測保持原狀的私慾:人是貪心的。常省思自己:「我為什麼不改變?是不是我在留戀什麼?是不是我在享受些甚麼?」看懂這些私慾,你會發現,改變後,你仍然會有其他方式獲得一樣的私慾滿足。

5. 去面對改變後需要承擔的事情:如果你是藉由保持原狀來逃避應盡的責任,這個思維對你就很重要。記得,該承擔的總有一天終會到來,你不改變只能獲得短暫的自我麻痺效果。


以上的角度,相信將有助於揭開改變過程的神秘面紗。其實,人的行為都是在私慾中「想獲得」或「想逃避」某些東西,如果去看懂這些隱晦的意圖,即使還沒辦法完全改變,至少能夠不再被改變與否完全地操縱。

下一篇
單次的心理治療?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