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被雷親」:談生命的規條如何影響你的情緒
2015/07/09
台語中常有人說,「這些年,我對他那麼好,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真是好心被雷親!」,這句俚語指的是「覺得自己對別人很好,卻得不到對方的回饋」。幾乎多數人都有類似的經驗,然後就開始自怨自艾、開始不相信別人、然後心情不好、甚至不再對他人同樣的付出。這反映了一個有意義的心理現象:「為何人們總是期待對別人好,對方就得相等的回饋?」。當然,這是每個人的人際渴望,誰希望對別人好,然後對方可以無所忌憚地,當頭棒喝回擊我們?!但是,你是否考慮過一個思維:「你100%堅信對他人付出,就100%期待他人回饋給你」,跟「你100%堅信對他人付出,只有50%期待他人給我們回饋」,哪一個會在他人辜負我們時,心中更加地受傷?我想答案絕對是前者。這在提醒我們:人的心情是否快樂,是否容易悲傷,是否容易生氣,多少都跟你自己秉持的「念頭」有關;「念頭」越堅信,你就越容易在現實生活中感到挫折。
心理學家早就發現了這個現象:人的情緒與你秉持的生命規條息息相關。舉例來說,有一些人很在意他人是否愛自己、他人是否肯定自己、他人是否尊重自己,這種人一旦遇到別人不喜歡自己,便會感到憂鬱,我們稱這種人叫做「社會依賴型」;通常社會依賴型的人,他的生命規條包括有「我必須讓每個人都愛我」、「我的價值依賴別人怎麼看我」、「別人不贊同我代表我不是一個好相處的人」、「我必須一直當爛好人來討好別人」。
另一種人稱做「自主型」,他們的信念包括有「我必須百分之百成功否則就是失敗」、「我若尋求幫忙代表我的脆弱」、「我要儘可能表現到最好」;自主型的人很要求自己的全能、完美、成功與否,期待所有的事情能自我掌控。一旦生活中遇到不在自己掌控範圍內的變化,就會開始出現挫折、慌亂、甚至生氣。
不管你是社會依賴型,還是自主型,抑或是兩者都有,只要信念的濃度過高,勢必會影響你的情緒強度;生命的規條當然不只以上兩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無時無刻都可以發現你如何被僵化的規條影響著。當你看不慣媽寶時,你正有著信念在說著:「長大了就應該要獨立」;當你看到某某人炫富而不屑時,你腦待裏正浮現著「人要謙虛」的規條;而當你聽到鄰居婆婆媽媽道人是非而生氣時,你也許正被「人要留點口德」的念頭綁住你!
要記得,信念或規條本身並沒有對或錯,但是一旦你抓住的濃度越強,你被環境事件影響心情的可能性就越高。試著覺察並捕捉你堅信的規條,將濃度稍微調整,將會對你的情緒波動有建設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