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情緒管理能力
2014/06/26
你一定聽過EQ(Emotion-Intelligence)這個字眼,或者說只要有人脾氣不好,你就會給他貼一個標籤說他「EQ很差」。EQ的原文指的是情緒(Emotion)&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簡稱IQ)的結合,意思是一個人的情緒「能力」。在心理學上,所謂的情緒「能力」其實是非常複雜的概念,當我們用「能力」這個字眼時,就代表著幾個意涵:第一,處理情緒的方式是學習來的,可能跟每個人成長的背景有關。第二,每個人處理情緒的方式和成熟度,是相當不同的。第三,既然是學來的能力,如果不足的話,就可以再重新學一次(至少在發覺自己不足後)。
EQ其實最常被提起的概念,都是描述一個人的衝動、脾氣暴躁與否,事實上,這只是情緒「能力」的一小部分,這個層面,我們稱之為情緒的「表達」。有些人心中有憤怒,不管情況適不適合,就給他飆髒話、翻桌子,這種表達是「外顯」的處理;也有些人,即使心中有多少的脆弱和委屈,也深埋心中,不願透露一絲絲的苦楚給他人知道,我們說他在情緒的表達是「內隱」的。大多數的人,會比較偏向某一邊,這兩者其實沒有什麼對或錯(即使我們東方社會都不鼓勵外顯型的,深怕他們會破壞團體的和諧);內隱的人,也許可以保護好自己的心中陰暗角落,但是長期而言,會讓自己曝露在身心俱疲的倦怠中;而外顯的人,雖然可以有較多疏發情緒的勇氣,但相對而言,也變成自己情緒的奴隸,甚至會因此傷害到別人。
在情緒內收或外放之前,在更早的階段,你當下是否有意識到自己有情緒在發生,則是EQ概念中,非常隱微的能力。用「隱微」這個字眼,是因為情緒來的速度時常是瞬間的,或是許多人大都先注意到壓力的纏身,以及表面上的心情(例如:難過),但是深層的情緒面向(例如:潛在的憤怒),則不易去觸及。這個能力我們稱之為情緒的「覺察」。有些人每天都在寫日記,也紀錄下自己的點滴心情,這的確會幫助自己更能覺察自己的內心深處;但也有些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幾乎已「忘記」或「不小心忘記」去觀看自己的心情,變成現代人的通病:「忙碌和麻木的過生活」。在傳統的東方文化中,男性的情緒覺察能力較為貧乏,而女生的情緒感受性則略豐富些。
最後一個EQ的構成面向稱為情緒的「統整」能力。這個概念比較抽象,你必須先了解,一個人內心的情緒層次通常是非常多元的(即使是在同一個壓力之下)。例如:面對自己的孩子逃學,做父母的可能會出現對孩子的生氣、對另一半的指責,但是也可能在更深層的心中,爸媽覺得很自責,也對孩子沒有達成當年的期望很挫折。這些複雜的心情不會一個一個慢慢呈現出來,而是一次地湧上心頭。因此,你是否有能力,在多元的情緒面向中,逐一發現及看懂這一個一個的不同心情,並且一個一個地面對及處理,最後形成對自己個性更多的體悟和接納,就得看你統整情緒的能力是否足夠了。有些人在面對壓力時,別人問他現在的心情如何,他若是回答「很亂很糟」,通常反映的是,他在統整這方面需要再學習。
上述三個要素,其實是環環相扣的。覺察能力讓你看懂自己的狀態,表達能力協助你調節內外的濃度,而統整能力則是幫助你形成更完整的自己。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你可以靜下心來,去思考一下,哪一個能力是你不足的,而哪一個又是你擅長的。互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