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活力、增加資源
2010/12/20
依據國健局的調查,國內每三個人就有一位罹患癌症,換句話說,國人罹癌比例相當高。但是罹癌後,是否就會致命?以乳癌為例,依據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2008年的調查,在台灣第一期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零期乳癌的存活率幾乎達百分之百,而大部分的乳癌患者經治療後的十年存活率可高達80%。由此可見,隨著醫療的進步,癌症存活率提高。
罹患癌症,對個人而言是一個極具壓力的事件。因此,會有相當比例的癌症患者具有心理問題,其比例從12%至68%不等。不過,依據最新的研究,高達80%的癌症患者在罹癌一年後,其身心健康恢復至病前的狀態。如果我們將癌症視為一種災變,並且我們因應妥當,那就可減少不適應的身心反應。
以活力—資源模式來看癌症災變的因應
如果將「面對災變」視為「面對危機」的一種特殊狀態,而「面對危機」又可視為「面對生活情況」的一種特殊情況,則瞭解個人如何因應災變,即需從其面對日常生活情況討論起。
面對生活大大小小的每件事情,我們都在花費不同程度的「活力」與「資源」,而在面對的同時,也在嘗試再建或增加「活力」與「資源」;若無法達到這個目的,即退而求其次,試著保護原有的「活力」與「資源」;若仍舊無法達到這個目的,最後的底線是努力儘量減少「活力」與「資源」的損失。(參見下圖)
圖一、『活力』與『資源』對生活事件的因應
「活力」是生活的力量,可以大分為三類:(1)腦力。所有認知的活動都是腦力的表現,如:動腦子吸收訊息、分析訊息、解釋訊息、思考、記憶、解決問題、下決定等等,都是「腦力」。(2)心力。所有情緒、感情、以及心情的表現,都屬於心力。覺得稱心滿意、傷心、憂心、擔心、愛心、關心、焦慮不安、憤怒、生氣、快樂、幸福等等都是「心力」(註二)。(3)體力。所有表現出動作、行動或保持某種姿勢,都是體力的作用。只要不是深睡狀態或是打坐入定,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在花費體力。
「資源」是活力的來源,可以分成四大類:(1)物件資源,是個人所擁有的各項物件,如:音響、房子、裝飾、衣服、車子、電腦等等。(2)情境資源,是個人喜歡的、重視的生活情境,如:穩定的工作、和諧的家庭、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社區、衛生的居住環境等等。(3)個人資源,是個人的特質與能力,如:工作技能與工作態度、社交技能與社交態度、自尊與自信、親和力、領導能力、自我效能感等等。(4)能量資源,是用以獲取其他資源的資源,如:錢的積蓄、擁有的知識、給予他人協助、個人在社會上的信用等等。
「面對癌症」時,與面對一般生活事件相同的是因應的原則仍舊是建立/累積「活力/資源」,保護「活力/資源」,或減少「活力/資源」的耗損。不過通常面對癌症時,會有很強的內在情緒反應(表示花費了大量的心力);如果這些內在的情緒未能有效的抒解(即經由情緒的表達,如直接的哭泣、尖叫、嘶喊、傾訴,或間接的昇華在藝術活動或體育活動中),就會積累在個人內部,令個人覺得難受。所以,「很強的內在情緒反應」可以被視為一種個人能量的積蓄狀態,擁有強大的爆發可能性。處於很強的內在情緒反應的同時,個人的腦力便無法順利取用,因而會有過渡性的「無能」的感覺,例如平常能做現在也能做得到的問題解決,會因為這種無能的感覺而無法順利運作。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造成許多資源損失。不過,如果有恰當的方法,協助個人適當的抒發情緒,讓心力可以恰當的作用,再進一步協助個人順當的運用腦力於吸收訊息、分析訊息、解釋訊息,令危機狀況轉化成個人可以處理的「訊息」,在經過「作決定」的選擇策略,則會逐漸形成問題解決的可能性。在這種歷程中,原先的威脅:「可能造成許多資源的損失」,即有可能回歸到建立/累積資源、保護資源,以及減少資源損失的正常因應歷程中。(參見下圖)
圖二、『活力』與『資源』對危機狀況的因應
「面對癌症」有可能是一種更大的危機。它引起更強的內在情緒反應,其內在能量的積累可以大到令個人無法承受,而採取類似動物的「裝死」的自我防衛,切斷心力的消耗,表現出「嚇呆了」的驚愕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腦力自然也無法順利運作。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的處理,除了仍然需要承接其情緒的表露外,另一方面則是接受這項事實(避免一再消耗心力與體力),「告別」這些資源,再從其他方補充這些資源的損失。(參見下圖)
圖三、『活力』與『資源』對災變的因應
總結來說,面對癌症時,如何增加活力與資源,以及避免活力與資源的耗費,是於因應過程中可多加思考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