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焦慮情緒
2009/10/15
想想光是一天的生活中,你自己就說過或聽到幾次「我好緊張喔!」、「天啊!怎麼辦?」的對話內容。現代人也常常使用「煩惱」這個詞,像是「畢業就等於失業,想到就煩得很!」也許很多人都聽過「21世紀是憂鬱症的世紀」這個說法,但大家並不知道,其實在精神科門診中,焦慮情緒所導致的病症才是患者最多的疾病。
發展心理學發現,襁褓時期的嬰幼兒會因為發現媽媽離開視線而嚎啕大哭、驚慌失措,但又因媽媽的再度出現而恢復鎮定,因而提出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的概念。由此可見,打從襁褓時期開始焦慮情緒就已經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但是,焦慮不但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自然情緒狀態(反應),也是人類的重要經驗之一,遠古時代的人類在感受到威脅時,就是靠著焦慮感所產生的警戒反應而得以生存下來的。不過,今日的環境與遠古時期大不相同,所以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若無法調適持續不斷的壓力,就可能會讓過量的焦慮情緒給壓垮。
一般程度的焦慮情緒最容易引起的就是生理上的緊張性疲倦,解決之道正是「運動」。乍聽之下有些奇怪,都已經很疲倦了怎麼還要去運動呢?其實,身體運動正是克服緊張的最佳良方,而且它還可以讓你恢復精神、增加創新想法。此外,像是規律持續進行放鬆練習或靜坐,保持充足睡眠和均衡營養都是最基本,但也是最有效的紓解焦慮良方。
然而,像是強迫症、恐慌症...之類到了疾病程度的焦慮症狀,就不建議大家還是只關在家中自練武功了。另外,我們通常拿來安慰別人的話語,像是:別想太多、放輕鬆點…之類,應該也沒有太大的作用。這又是為什麼呢?
相信許多人都對以下電影主角的行為表現印象深刻:火柴人中的騙子尼可拉斯凱吉、老大靠邊閃中的黑道角頭勞勃狄尼洛,還有愛你在心口難開中的龜毛作家傑克尼柯遜。也許你在哈哈大笑之餘也會很難理解,這些人為何會對一些怎麼做都好像沒有差別的事情這麼執著其細節?或者對某些一點都不重要的事情這麼擔心、放不下?
那是因為當人一開始感受到威脅時,大腦就會傳送訊息到一組神經讓身體準備採取行動,這組神經就是自律神經系統(那也就是為什麼早期大家比較常聽到把焦慮症狀稱做「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許多罹患焦慮症的人都擁有某些不利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環境因素,因而觸發了過度焦慮。像是有些人的害怕是學習而來的,就像曾經被大狗追咬過的小孩子,很容易會認定所有的狗都很可怕,從此一直逃避和狗的接觸,即使長大了之後也沒有機會修正他對於狗的觀念;還有些人的焦慮是因為自己不恰當的想法所造成的(但他現在不一定有注意到這些想法習慣有什麼不對勁),例如說,有些人的憂慮具有迷信的功能,也就是說這些人相信他的過度憂慮可以防止負面的結果出現,或是他可能誤認為憂慮是一種行為謹慎的好表現。
一般人也許並不清楚,許多焦慮症患者在青少年期,甚至早在兒童期就開始出現部分症狀,在未經適當治療的情況下,通常就會持續到患者成年之後。尤有甚者,焦慮症往往不會停留在原本的程度,也不太會隨著年紀增長就「想通了」,通常會變得更複雜、更難處理,只要生活壓力一大則焦慮症狀更是會越演越烈,嚴重時還會讓患者痛苦到產生輕生的念頭。
因此,期待大家都能對自己的焦慮情緒有正確的了解和及時的覺察,平時就能定期安排自己從事合適的紓壓活動。對於嚴重的焦慮症狀也決不要拖延、輕忽,最好趕緊前往就醫或找心理師諮詢。希望大家都能擁有精彩豐富但又快意舒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