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當「乖孩子」的勇氣:克服罪惡感,擺脫父母的干涉、束縛與攻擊



內容簡介




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其實都源自於親子關係。

正確理解親子問題的全貌,

放下對母愛的執著,邁向修復與和解。



  ◎日本人氣諮商心理師,累積著作超過120萬冊。

  ◎內容精準,條理分明,分析具體案例,探討遇到同樣狀況的應對方式。



  【聽話的孩子傷更重】

  「你要乖,媽媽才會喜歡你。」

  從小,我們被教導要「乖巧」、「聽話」,

  而一味討好父母、希望達標父母的期望,

  父母以愛之名的控制,反而使親子之間傷痕累累。



  「我沒有聽媽媽的話,讓媽媽生氣,我真是不孝…」

  「媽媽擅自幫我買東西,雖然我根本不需要,但她也是一片好心…」

  「媽媽這麼辛苦,我必須跟她站在同一陣線…」



  如果你在親子關係中感到窒息,但又為此充滿罪惡感,

  請察覺「這不是你的錯」;

  如果你責怪父母,請理解父母身處的社會環境與教育環境,

  萌生同理心,察覺到「錯的不是只有父母」。

  不是原諒,而是與自己和解。



  【解放辛苦的親子關係,恢復生命的彈性】

  本書將進一步挖掘,感受到親子關係痛苦時,心理的運作機制,並著眼於關係結構,解析親子的言行模式與社會背景。

  此外也會介紹溝通方式等具體的方法,幫助各位從這段苦悶的關係中解脫。



  案例──母親擅自幫女兒買東西,並以施恩的姿態索要回報……

  母親:「我都幫你買東西了,你連聲謝謝也不會說!」

  女兒:「…………(不耐煩)」



  母親覺得自己是在「幫女兒做事」,但女兒卻沒表現母親期待的反應,母親心裡不平衡,而出言攻擊女兒。



  女兒平常就對母親這種單方面「幫你做」的態度感到不耐煩,因此敷衍母親,造成爭吵,兩人爭吵過後,又陷入自責當中。遇到這種情況,女兒可以先好好道謝,再表明自己的想法。

  ↓↓↓

  女兒:「謝謝你幫我,但是我也得慢慢學著獨立了,今後我自己的事情想要自己處理。我有需要幫忙的話,會主動告訴妳的。」



  案例──應父母要求回老家幫忙,在餐桌上……

  母親:「回家也不知道幫我,你都站在你爸那邊!不懂我的辛苦!不然我們換啊,我享受悠閒的生活、你留在家照顧你爸!」

  女兒:「可不可以不要再唸了,煩死了!」



  女兒認為自己「應該」回家幫忙、「應該」全家一起吃飯,所以一味忍耐,但卻又忍不住用言語攻擊母親,使爭端加劇。將自己的情緒放到第一位,勇敢「拒絕」,便能夠避免爭端。

  ↓↓↓

  母親:「你這禮拜回家幫忙。」

  女兒:「每次回家母親都會說的很難聽,我覺得很痛苦,所以我決定這次不回家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石原加受

  心理諮商師



  提倡「自我中心心理學」的心理諮商研究所「All Is One」負責人。



  日本心理諮商學會會員、日本學校心理健康學會會員、Japan Healing Relaxation Society前任理事,同時也是日本厚生勞動省認證的「創造健康與生存價值」顧問。



  以納入思考、情感、五感、想像、呼吸、聲音等全方位要素的獨創心理學,推動解決問題、生活方式、人際關係與親子關係等研討會、小組工作與心理諮商等工作。為煩惱繁多的男女老少,提出讓心靈放鬆的生活方式。並推出了「輕鬆生存!石原加受子的「自我中心心理學」」電子報,備受好評!



  著作累計銷量超過100萬本,包括《放下煎熬的過去》(ASU出版)、《受不了了!好累~想全部拋開!傾聽內心的求救訊號》(永岡書店)、《想拋開一切時所讀的書》(祥傳社)等。



譯者簡介

黃筱涵

  專職日文譯者,天職貓奴,家有兩尊貓大人。

  喜歡將譯書融入生活──翻譯保健書時就力行健康飲食、翻譯室內設計書時就大肆整理房間、翻譯攝影書時就抱著相機到處跑、翻譯貓書時就去揉捏貓咪千百回,所以至今不敢接觸萬「餓」的食譜。






目錄




1 親子關係痛苦的根源

所有問題的根源都來自親子關係

言行模式是造成痛苦的元凶

何謂親子間的「關係成癮」

人生「以他人為中心」的母親

父母無法接受孩子的理由



2 父母傷害孩子的真正理由

父母做不到正向的「溝通」

「至少要讓我的孩子自由」思想的陷阱

親子間莫名的競爭

孩子的被害者意識

真的是父母的錯嗎?



3 拒絕當「乖孩子」的勇氣

認同「父母也有悲慘的自由」

自己的欲望比父母正確的道理更重要

做出「理解對方心情的表現」

希望各位母親能夠留意的事情

建立隨時能商量事情的「羈絆」而非「斷絕關係」



4 發現自己的「言行模式」

當母親提出無理要求

當煩躁的母親提出指示

在職場上請別人做事情時

理解原因就能獲得救贖



5 珍視自己更勝於父母的方法

看著自己而非對方

保持耐心,持續以自我為中心的說話方式

忍耐不能讓你變強

父母的埋怨是「同情的支配」

「痛苦的感覺」就是判斷基準



6 改變立場,心態也會跟著改變

掌握自己的言行模式

別再因他人言論過度反應

樣是「為了他人」,以自我為中心者與以他人為中心者的不同

放棄獲得回報

彼此都能夠認同的溝通方式



7 表現自我的練習

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捫心自問是「想做」還是「想施恩圖報」

自我肯定才能真正保護自己

將自己的心情化為言語,同時堅定意志

「自我表達」可培養自我肯定感

 








  愈來愈多人與父母間的關係,深陷「煎熬、痛苦、撐不下去、火大、怨恨」這類負面情緒中,傾訴著「父母的存在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

  帶著如此親子問題來找我諮詢的人中,不少人都已經陷入無法挽回的境地。



  有些人一開始諮詢的主題就是親子問題,有些人最初談的是與職場主管、同事相處不來的問題,但是隨著諮詢的深入,最後大多會導出「處於痛苦的親子關係中」這個結論。



  還有人困擾著與自己兒女相處問題,追根究柢也會發現,在解決自己的親子問題之前,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相處就存在問題了。

  親子問題就像這樣,會橫跨祖孫三代,彷彿是種遺傳一般。



  這樣的親子關係在現今又更加嚴重。

  元凶是我們身處的社會狀況。



  前面雖然談到「愈來愈多人認為父母的存在本身就是痛苦來源」,但是更精準一點來說,這些痛苦原本就存在,只是痛苦隨著社會變化加劇,苦得讓人不得不揚聲傾訴,苦到浮上檯面罷了。



  我曾於二○一四年出版過一本書《重新審視母女的「辛苦關係」》(日本學研Publishing),但是現在卻深刻感受到狀況已經比當時更嚴重。



  本書將進一步挖掘,感受到親子關係痛苦時,心理的運作機制,並著眼於關係結構,解析親子的言行模式與社會背景。

  此外也會介紹溝通方式等具體的方法,幫助各位從這段苦悶的關係中解脫。



  或許會有人思考,既然親子問題是受到社會環境惡化影響,是不是就沒救了呢但?

  是這其實是種誤解。

  因為正確理解親子問題的全貌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對於反抗父母感到自責的「乖孩子」,若能讓他們知道「這不是自己的錯」,將會是莫大的救贖。

  與此同時,也能夠幫助責怪父母的孩子,理解父母身處的社會環境與教育環境,或許就能夠萌生出同理心,察覺到「錯的不是只有父母」。

  如此一來,或許在某個關鍵時刻來臨時,雙方會願意伸手重新牽起親子間的羈絆。



  我說這是誤解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如同社會會對個人造成影響,個人也能夠影響社會。只要改變自己的言行模式,從結果來看是能夠切斷負面連鎖效應的。



  親子關係亦同,尤其是母女之間的爭執,更是容易根深蒂固。

  不僅會使關係彆扭,不少案例甚至造成了女兒的飲食障礙或憂鬱等嚴重症狀。

  因此本書的介紹會以母女互動為主軸,但是提及的思維與具體方法男女皆適用。



  由衷希望本書能夠成為好的開端,幫助各位鼓起勇氣,拒絕當「乖孩子」,並克服罪惡感,擺脫父母的干涉、束縛與攻擊,甚至進一步對整體人際關係造成正面影響。




相關文章


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


跟家庭的傷說再見:與生命和解的故事療癒


背離親緣(上):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下一篇
向星星祈願:50+1個克服學習困難的故事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