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與依戀的愛情心理學:為什麼我們總是愛上不該愛的人


內容簡介


「不愛自己的人,無法去愛別人或被別人所愛」

哈佛最受歡迎的心理學大師加藤諦三最新力作

探討低自尊人格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孩子與母親的牽絆時期結束後,人會進入個性化的過程。但是有些人即使進入這個過程,卻無法實現自我。而且在無意識中受到不安的支配。」──佛洛姆(Erich Fromm)



  戀愛關係,是親子關係的複製

  缺乏自我的人想用戀愛填補寂寞

  但一味的委曲求全,只會陷入戀愛成癮

  無論多努力去愛,最後都註定受傷…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能擁有開花結果的戀愛嗎?

  有以下情形的你,請務必一讀本書



  不喜歡自己真正的樣子

  害怕親密關係,無法談戀愛

  總是遇不到理想的對象

  常常說「沒有機會認識新對象」

  曾經因為寂寞而談戀愛

  容易陷入一見鍾情

  經常需要在親密關係中偽裝自己

  感情降溫時,發現對方從來沒愛過自己

  即使遭受背叛,卻還是離不開對方



  常見「一開始就走錯」的戀愛(愚蠢之愛)模式:



  起源為「壞的開始」

  →為了逃避原生家庭、寂寞或低潮而談的戀愛,會把煩惱帶進關係裡。想透過戀愛解決問題,只會讓關係破裂。



  因為「一見鍾情」而迅速陷入熱戀

  →一味將對方視為理想對象,將透過對方看到自己的願望,誤認為對方原本的面貌,把心裡的需求投射在對方身上。尤其對自己愈不滿的人,愈容易將對方理想化。



  過度將對方理想化

  →一下子投入太多感情,將重心放在自己想像中的形象,忽略對方真實的樣子。希望將對方改變成自己期望的樣子,但自己卻不願意為對方改變。



  因為寂寞而自欺欺人

  →因自我尚未確立,將理想情人誤認為「願意愛我的人」, 將對方視為能完全包容自己、滿足自己依賴心的對象



  「缺乏自信的人,會破壞自己愛別人的力量。」──卡倫‧荷妮(Karen Horney)



  能夠坦然接受自己的人,心靈也會因此充實。虛張聲勢是無法接受真實自己的表現,而理想的異性,不會被虛張聲勢的人所吸引。



  坦然接受自己之所以重要,在於認清自己與別人的界線,雙方都不應為了滿足對方而勉強自己。



  並非永遠,才算愛得完全

  就算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你因此變得成熟,

  這份感情就已開花結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加藤諦三(Katou Taizou

  1938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教養系畢業,該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曾任早稻田大學教授,目前是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世和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並主持日本放送系列《電話人生諮詢廣播節目》。著作有《你不必活給別人看:覺察謬誤的價值觀,典範轉移的練習》(世茂出版)《對每個人都擺出「好臉色」的人》《雖然認真,卻活得辛苦的人》(PHP新書)《自己主動察覺的心理學》《以行動開創人生》《如何讓心休息》《如何鎮定不安的情緒》《溫柔的人》(以上為PHP文庫)等多數。  



  〈加藤諦三網址〉www.katotaizo.com/



譯者簡介

藍嘉楹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目前從事專職翻譯與口譯。喜愛閱讀與旅行。希望能翻譯出更多好書。



  近期譯作包括《池川明微笑生產筆記》《在北歐宅養小孩:跟著荷蘭父母打造居家遊樂園》《歡迎光臨吃貨俱樂部》《大人的昆蟲學》《世界泡麵評鑑百科》等。



  譯文賜教:gracelan27@gmail.com

 



目錄




前言

1  人人都是戀愛白癡

壞的開始,戀愛容易破局        

愛一個人的必要條件            

戀愛的品質愈差,愈容易對這段關係緊咬不放        

即使受到虐待或遭受背叛,為什麼仍然離不開對方            

寂寞的人,容易自欺欺人            

因為寂寞難耐,只好讓戀情繼續下去            

最痛苦的失戀形式            

無法接受現實,只能帶著痛苦過日子        

陷入戀愛成癮,內心愈來愈糾結        

年輕人的戀愛,雖然愛得濃烈,卻缺乏責任感        

一步步解決戀愛糾紛        

熬過失戀之痛,才能得到成長        



2

為什麼遇不到「理想的對象」

「熱得快也冷得快」,談戀愛總是跌跌撞撞        

「沒有機會認識新對象」的真正原因        

容易陷入「一見鍾情」式戀愛的原因        

「愚蠢之愛」的真實面貌     

為何自我厭惡的人,戀愛總是不順利        

「很快變熟的人」和「慢熟的人」        

「把對方理想化」只會造成不幸        



3

不要把這種人當作戀愛對象

老是「裝可憐」想要引起人注意的慣犯        

談戀愛的目的是避免自己受傷        

害怕親密關係,因而無法談戀愛        

結婚失敗的人,共同的特徵        

為何和自戀狂談戀愛究竟是一場空        

自戀狂的真面目        

戀愛結束時最重要的事        

過度付出,只會陷入「危險的愛情」    



4

渣男和媽寶一輩子都改不了

無法放棄廢物丈夫的妻子        

為什麼不要和戀母情結的人談戀愛        

渣男的決定性關鍵        

結婚對象和自己母親相似        

「沒有自我」的人所陷入的心理危機     



5

失戀的痛苦

失戀的痛苦究竟是什麼        

為失戀「悲傷的人」與「悔恨的人」    

自卑感與狹窄的眼界會成為戀愛的阻礙        

被「虛偽的愛」迷惑的人         

「有自我」的人生和「沒有自我」的人生        



6

不要在戀愛中委屈求全

好的戀愛,是不需要偽裝自己的戀愛

成為可以坦承缺點的人    

即使戀愛不成功,還有下次        

持續隱藏「真實的自己」,直到閃電離婚        

看不清對方,只因「想被愛」            

了解對方的言行動機    

修正自我意象  

讓自己成為能夠讓對方安心的對象        

注意彼此追求的目標        

不斷找藉口,最後失去情人的信任        



7

建立平穩的親密關係

面對自己與生俱來的命運        

全心接納自己的人,無時無刻充滿活力        

心靈感到滿足,外表也會跟著改變        

沒有必要強迫自己成為超人        

談一場彼此能夠安心的戀愛    

後記

 






前言

  戀愛和婚姻並不是通往天國的車票。有時剛好相反,反而是人生的終點。

 

  以為開往天國而誤買的車票,抵達的終點站大多是地獄。如果發現自己坐錯車了,只要及時換車就好,但有些人卻一直沒換,就這樣坐到人生的盡頭。



  雖然是先戀愛再結婚,但是對某些夫妻而言,結婚根本不是感情的開花結果,而是一場彼此怨恨的悲劇。



  即使雙方已經撕破臉,彼此怨恨,卻無法分道揚鑣。或者是雖然想和對方分手,卻又分不了。簡單來說,當這種悲慘的狀況發生,表示已陷入共同依賴症了。



  共同依賴症和酒精成癮一樣。酒精成癮的人想戒酒,卻又戒不了。

  看似修成正果的戀情,其實並沒有真正開花結果。有些戀愛便是如此。

  結婚時,以為「戀愛終於修成正果」的想法,不過是自己的錯覺,而非真正開花結果。

  如果只看結婚當下的一刻,看起來的確像是愛情開花結果。但實際上絕非如此。

  表面上看似圓滿的愛情,在本質上並沒有開花結果。如果雙方共依賴的情況太強,婚姻遲早一定會出現裂痕。

 

  戀愛並非想像中簡單,絕對不是「結了婚,就等於戀愛開花結果」。



  因為怕寂寞而談的戀愛或結的婚,都不是真正開花結果的感情。感情無法善終還算小事,更糟的是會陷入共同依賴症,離不開自己明明討厭的人。



  本書會透過這樣的實例,讓各位思考何謂「真正開花結果的戀愛」。

  另外也會探討開怎麼做才能讓戀情開花結果。



  「儘管愛比溫柔更重要的普遍認知並非事實,但直到今天很多人還是這麼認為。滿懷著期待與希望展開戀情,不是一定會失敗。如果失敗了,一般人都會思考理由何在」。



  不論是社會人士還是學生,人只要遇到失敗,都會思索為什麼會失敗。但奇怪的是,唯有面對註定會失敗的戀情,卻從不檢討失敗的原因。

  令人驚訝的是,當事者始終認為「錯在對方」。但一旦抱持著這樣的想法,戀愛將永遠沒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戀愛始終無法修成正果的人,對戀愛抱持的認知根本是錯的。



  感情是否能夠圓滿幸福,建立在獨立自主、正面積極的生活態度前提之上,所以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出在對方身上。感情生活是否圓滿順利,和交往對象是誰相比,自己的心態毋寧會發揮更關鍵的影響力。



  依賴心強的人不論和誰談戀愛,都無法擁有長久順利的戀情。就算擁有形式上的婚姻,但婚姻的品質好壞又是另一回事。

  依賴心強,感情生活不順的人,好比明明不會滑雪,卻還是跑到滑雪場參一腳的人。而且還一口咬定 「我之所以不會滑雪,都是滑雪場的錯」。

  不會滑雪的人,不論去哪一個滑雪場都不會滑雪。

  假設有人到商店去想買東西,卻不付錢。店家當然不可能把東西賣給他。

  結果這個人大發脾氣,怒罵「這間店太過分了」。但是,不論他跑了幾間店,都不可能找到願意把東西免費賣給他的店。



  滑雪能力和錢相當於一個人的自立心,也就是獨立行動的能力。屬於一種成長欲求。

  從一個人內心的糾葛,可以了解他的戀愛關係為何會失敗。

  不僅限於戀愛關係,一個人會把自己內心的糾葛表現在任何人際關係上;當他想要在這段關係上解決內心的糾葛,關係就會出現裂痕。

  一提到「感情修成正果」,有些人馬上聯想到「可以一直在一起」。但是兩者並不一定畫下等號。



  感情開花結果的型態有好幾種。

  第一是相信對方值得信賴。相信對方真的愛自己,也是感情修成正果的型態之一。

  把對方隨時放在自己心裡,也是一種重要的型態。另外,把對方視為心靈的寄託,也是很重要的一種型態。



  「喜歡」一個人很簡單。但是要「愛」一個人就很難了。

  「愛」要讓自己和對方都得到幸福。

  無法放下自我執著的人做不到這一點。

  能夠對自我執著的人,無法輕易去愛自己喜歡的人。戀情開花結果的人,都是能夠捨棄執著心的人。

  失戀也好,離婚也罷,原因都源自於當事者隱藏於內心深處的心理問題。本書所要探討的即是這些不為人知的心理問題。

  戀愛上的挫折包含幾個要素。

  1只要身為男性或女性都會遇到的困擾。

  2雙方抱持著心理問題所造成的困擾。

  3同時符合上述兩種情況的困擾。



  所謂的真愛,意即「即使遭到背叛還是信任對方的心」。



  即使當初分手時,認為「我被對方背叛了」,但是兩人從這次失戀的經驗獲得成長,變得願意相信自己的伴侶。當心態出現這樣的轉變時,表示戀愛已開花結果。



  即使是戀愛結婚,但是心理尚未成熟,當初的甜蜜隨著時間流逝演變成互相厭惡,但更糟的是,雙方卻無法分手。有些戀情雖然看似修成正果,卻讓人生就此走到盡頭。



  經由這樣的戀愛踏入婚姻,即使一生都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也不是幸福圓滿的感情。

  或者是分手後仍然憎恨對方。這種當然也不是修成正果的感情。

  埃里希.佛洛姆曾說為了在社會上得到成功,需要耗費精力,但若要取得愛情上的成功,不需要學習,也不用耗費精力。

  即使雙方分手,但如果因而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如此巨大,那這段感情便算是有結果。

  同樣一件事,有人體驗後受到傷害,但也有人從中獲得喜悅。失戀可以讓人透過意想不到的事情,了解自己與對方的差異。



  透過失戀,人若能刻骨銘心的體會到自己與他人的價值觀和興趣是如此天差地遠,說不定這樣的體悟有助於下一段戀情的開花結果。

  把彼此間的差異視為有優劣之分的人,下一段戀情依然與開花結果無緣。

  「在資本主義社會可以學會獲利的方法,但學不到讓愛情成功的方法」。

  本書是為了讓各位的愛情能夠開花結果的心理書。

  失戀時,人即使心裡備受煎熬,但也會反問自己「為什麼這段感情會走不下去呢?」

  美國有個運氣很好的人,名叫卡森,他曾寫了一本很有趣的書。想要知道如何招來好運的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凡事都有理由。例如牛頓看到蘋果從樹上掉落時,也知道「這個現象一定有個理由」。

  為了擺脫充滿苦痛的人生,人必須隨時問自己「為什麼?」

  本書的目的正是告訴大家如何召喚幸運。




相關文章


學著,遇見愛:台大超人氣課程精華第三堂,16個愛情經典故事,16種對愛的選擇與解答


放下自尊的面具—談高學歷與低成就的心理調適


關係界限:解決人際、愛情、父母的情感糾結症

下一篇
第三者的誕生:出軌行為的再思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