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G上看起來快樂又完美的孩子,為什麼會想死?
即使在你眼中完美的人,其實都正在經歷一些掙扎轟動全美,常春藤名校高材生自殺案完整紀實報導揭露網路世代底下,看似完美的孩子,實則正在經歷崩裂的青春……
活在人手一機的網路時代,青少年身處真實世界的壓力中,卻要在網路虛擬空間裡維持歡樂的假象。唯有了解孩子為何掙扎,才能避免他們落入無解的循環中。 她,19歲,一個擁有完美人生的女孩: 常春藤名校資優生、田徑校隊、漂亮又受人喜愛, 不管做什麼都名列前茅,她的大好前程正要展開, 然而,她卻選擇走上絕路。 一場震撼全美的自殺悲劇, 揭開了年輕人在真實生活與完美的網路世界, 相互拉扯而造成的龐大壓力。 面對網路世代孩子的心中缺口, 父母、學校該如何幫助他們走出陰霾, 抵抗即將撕碎心靈的巨大心魔呢? 這個令人心碎的故事源自於美國ESPN娛樂體育台記者凱特.費根的報導,大學運動員麥蒂森.霍蘭的自殺事件震撼了整個賓州大學校園,她的死也揭露出現今年輕人身受精神疾病之苦卻不為人知的掙扎與折磨。 麥蒂森進入期待已久的大學生活後,她的父母發現事情好像有點不對勁。從前那個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女兒變得孤僻內向。當麥蒂的父親吉姆在第二學期開學的第一天載她到學校時,麥蒂給了他一個長長的擁抱,這是吉姆與麥蒂的最後一次相擁。 《麥蒂為何而跑》原本只是凱特.費根為espnW頻道針對麥蒂的生活所做的報導,當費根透過訪問從其他大學運動員口中發現他們同樣也受精神疾病所糾纏時,這則關於耀眼的年輕運動員以自殺結束青春生命的報導,頓時變得急需深入探討。這本書是麥蒂森.霍蘭的生命故事,以及她與憂鬱症拉扯的過程,同時也揭開年輕人——特別是那些表面上看起來一切完美的大學運動員,在媒體社群與無情網路世界所面臨的龐大壓力。 誠心推薦 精神科醫師 王浩威 yes123 求職網資深副總經理 洪雪珍 科普心理學作家 海苔熊 諮商心理師 陳芊羽 親子教育家/建國中學資深名師 陳美儒老師 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陳鴻彬各界推薦文 「看似平常的校園生活適應,對有些人來說已是竭盡力氣;迎合式的社群網路、高自我要求強化了孤獨與無助。很少人能理解他們的孤單,因為他們看起來是那麼的完美。透過麥蒂的故事,讓人真實地體會到那些不為人知、裡外不一致的內心掙扎……」──諮商心理師 陳芊羽 「透過一位年輕女子的眼睛,帶領我們用同情與坦誠的目光,正視許多大學學子所面對的社會壓力。」——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溫馨又揪心的故事。」——曲線雜誌《Curve》 「讓我們為勝利歡呼……不僅因為凱特是一位堅強又有毅力的人,也因為她是一位感情纖細且坦誠的作者。」——NPR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只是一場遊戲《Only a Game》
作者簡介凱特.費根(Kate Fagan) 凱特.費根是ESPN雜誌及網站的專欄作家,也是ESPN娛樂體育台「Around the Horn」體育評論節目的常客,在「Outside the Lines」、「First Take」、及「His & Hers」等節目也能看見她。費根曾替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採訪報導NBA美國職籃的費城七六人隊(76ers)長達三個球季。 她還是一位傳記作家,曾出版《藝術重現》(暫譯,The Reappearing Act)一書;同時還是espnW播客(podcast)「Free Cookies」節目的主持人之一。費根目前和閨密凱薩琳・普丁及兩隻狗,居住在紐約的布魯克林。 譯者簡介何佳芬 美國南加大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喜歡與文字有關的一切。有時候想當大人,有時候又希望是個小孩,所以在幼兒文學與成人書翻譯中游移。期盼從圖畫書中找到初心,從小說中發現良善的人性。 小說就像是人生的縮影,當中有許多的借鏡、感慨與體會。譯者第一步看到了其中的秘密,透過筆尖與讀者分享,從中找到感動之處。
推薦序 這是一本充滿力量並令人動容的書作者序 寫這本書,讓我更了解麥蒂——至少在某些方面第一章 碎裂真實生活第二章 二〇一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第三章 崩陷身、心、靈第四章 空虛不停轉動的思緒第五章 就這樣吧孤單第六章 沒什麼大不了第七章 冰冷的世界放棄第八章 面對面夢境第九章 照片人生期待第十章 蕭瑟的十五街自殺守則第十一章 隕落
推薦序跑吧跑!永不放棄!親子教育家、建國中學資深名師 陳美儒 麥蒂森・霍蘭是美國常春藤名校──賓州大學的新鮮人,更是風雲人物,金黃色微褐的頭髮配著她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和露齒微笑的盈盈笑靨,她是同儕眾所欣羨追逐的可人兒;她是賓州大學的田徑校隊代表,不管做什麼功課或訓練,她都一直表現卓越名列前茅。她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更是學校師長的寵兒;可是就在她大好的前程要展開的時刻,卻選擇走上了絕路悲劇。 這一場震驚全美的悲劇,更揭開了當代年輕人面對網路疾速變化的心中缺口,父母師長該如何陪他們走出陰霾,找出隱藏在內心的心魔而重獲陽光正向呢? 早在十多年前,世界著名的《時代》雜誌就曾呼籲,美國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甚至向下延伸到年幼的兒童,生活常為情緒所困擾,因為他們罹患了「雙極情緒障礙」(Bipolar Disorder);而這項前所未有的發現,確實讓許多專業醫療人士大為吃驚。美國「全國憂鬱症與躁鬱症協會」在二○○八年擴大集會時即提出報告:目前全美「雙極情緒障礙」病患約有兩百五十萬人左右,男女比例各佔二分之一,令人憂心的是,過去患者首次發作的平均年齡已從原本的二十八歲左右降為十七、八歲。 事隔十年,二○一八年美國青少年因為3C盛行,手機片刻不離身,嗑藥、酗酒、槍枝氾濫顯是空前未有,有誰注意年輕的心靈在豐富的外在物欲滿足下,內心是否一直有一處陰暗的黑洞?一處無法向人傾訴的矛盾與痛苦?而這種隱形式的「精神障礙」其實平日是看不太出來的,甚至當事者會刻意隱瞞,以免被貼上精神有問題的標籤。 建國中學這一所號稱全台灣高中男校第一志願的學校,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憂鬱惡夢的籠罩呢? 有一陣子,我一直很怕接到電視記者來電,最擔心又有學生因為課業壓力、兩性情愛或和爸爸媽媽吵架溝通不良,而一時衝動結束正當青春的生命。 青春如此美好,生命是這般珍貴,為什麼?到底為什麼就這樣結束掉自己的生命?這樣突然的ending下得為免太匆促、令人太感傷,讓人心痛。教身旁愛你的親朋師友又將情何以堪? 「功課好、有禮貌、有專長、很聽話」幾乎是一般人對所謂數理資優生的普遍印象,甚至以為這樣懂事會讀書、體育也不弱的青少年就不用人操心,更因此忽略了他們內心的真實世界。 喜歡獨自思考,是一般數理資優生的特質之一,通常他們跟同齡的孩子相較,思想邏輯會顯得高敏感又十分脆弱;也就是說,這樣的男孩女孩在情感、思想上,往往會比同齡的少男女來得執著、堅定,遇見問題情願躲在角落裡,而不肯拉下「面子」問人。 如同書中的麥蒂,她被家族戴上榮冠般地進了名校賓州大學,其實不久她就發覺,也許是因為長久在操場奔馳訓練而佔據了她不少專心讀書的時間,因此書本學業對她是吃力的,再加上她愛足球勝過田徑,可是身為田徑隊的代表,她又該如何開口跟教練、父母說出內心真實的意願? 許多資優生心扉深處的疑慮,孤獨無助的感覺,總是來自周遭世界對他的不了解;他們暗暗期許能遇見真正「懂他(她)」的心靈捕手。 可是身旁的親友師長,大多時候常會不經意地迷失在他們展現的漂亮成績單上,以致輕忽了那巧笑倩影背後潛藏的幽暗夢魘、辛酸淚痕。 不希望國內資優生的死或美國麥蒂的亡,只換得歎息,只想它是單純悲劇,而希望翻轉成另一個改變的契機。 麥蒂森・霍蘭基金會(Madison Holleran Foundation)已成立,且積極投入協助遭遇困境的青少年,且將重心放在即將踏入大學的高三生,幫助他們做好身心輔導準備。推薦序這是一本充滿力量並令人動容的書ESPN娛樂體育雜誌暨espnW總編輯艾莉森・奧佛霍特(Alison Overholt) 我還記得第一次和凱特討論麥蒂森・霍蘭的故事將帶來什麼意義時的情景。那是個冷冽的一月天,我們面對面坐在擁擠商場裡人來人往的一張小桌子前,熱切地討論,不斷地交換意見,絲毫不曾察覺午餐時周遭熱鬧滾滾的嘈雜聲早已漸漸散去,大家都回去上班了。 那是一場意義重大的討論——會讓人起雞皮疙瘩的那種,因為你知道自己正一步步接近問題的核心。凱特為espnW及ESPN雜誌寫過許多關鍵性的報導,特別是針對女性教練在大學體育環境所面對的隱形屏障,她決心要讓大眾更加正視這個議題。當時的我正考慮是否回到ESPN,接下espnW總編輯的職務,如同凱特一樣,我的心裡充滿熱切地期待。她的現任以及我未來的上司蘿拉・詹堤爾(Laura Gentile)建議我們兩個找時間聊聊,談談合作的可能性。 這個世界似乎有某些事情正在醞釀著——準備萌芽,而凱特和我守著兩杯早已冷掉的無味咖啡,迫不及待地想要理出個頭緒。不過僅僅只是注意或意識到這些事情還不足以讓我們滿意,我們反而有一種急迫感,一種想要改變人們對女性的論調和看法的企圖心,也想改變女性在這個世界上的遭遇,這些想法在我們的腦海中沸騰。相對於企業、政治、還有體育圈幾十年來在多元與平等議題上,緩慢、穩定(經常令人抓狂)的政策修訂和禮貌性的對話,現在似乎正是個好時機。 當我們談到世界對於女性觀點的轉變時,凱特和我都提到體育新聞報導至今在這部分尚未有過反映現實狀況的文章或是相關影片的出現。那些以女孩或女性為主角的報導文章或是以女性為主要對象的故事影片到底在哪裡? 一篇偉大的新聞報導能夠透過真實故事,來幫助人們了解這個世界的真理;我也相信我們說這些故事的方式,能夠改變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觀感與體驗。當男孩與男性成為事件中的主要對象時,這些事件通常會被視為普遍現象;但如果是女孩或女性事件時,就成了獨特的單一問題。也就是說女性的故事被認為是特例,男性的故事才是準則。 我和凱特那天邊喝咖啡邊聊的就是這個議題,我們都覺得這樣的狀況迫切需要改變。 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有些故事能夠幫助我們學到更多,也讓我們成長得更快;有些故事更能深深觸動我們,因為這些故事直抵人心,然後永駐在我們的心頭,永遠不會被淡忘。 那天,我們還談到一篇刊登在報紙上的小文章,那是一個篇幅最短卻絕對最令人哀傷的故事。麥蒂森・霍蘭,一個賓州大學的年輕田徑運動員,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朋友和同學全都震驚不已,有幾位甚至感到困惑,因為麥蒂森的生活是那麼的「完美」。不是似乎,而是真的完美,那些麥蒂森生前經常在Instagram上傳一張又一張記錄每個精彩時刻的美麗照片,就是最好的證明。凱特和我談論著她,猜測她在那些影像背後究竟經歷過哪些不曾被看見也不曾被得知的事?還有我們每天又如何讓自身的掙扎不露半點痕跡,然後掩蓋事實地在這個社群媒體充斥的世界裡呈現出最完美的一面。 我們簡直停不下來。 麥蒂森的故事是關於一個人生尚未走完全程的生命,是一個年輕運動員所面對的困境與掙扎,雖然她的個人故事是如此的獨一無二,卻可以帶領讀者經歷共通的人生旅程。而這樣的故事,正是我們認為espnW應該呈現給大眾的——一個重要、美麗、複雜、痛苦、充滿力量的故事,以女性與女孩為主要人物,透過體育相關的背景,經由一位因為真心關懷所以願意用正確的方式來敘述的作者娓娓道來,一位像凱特這樣的作者。 就在麥蒂的家人對凱特敞開心胸,並接納她進入他們生活的十六個月後,espnW刊登了麥蒂的故事,接著ESPN雜誌也作了相關報導,ESPN.com以及SportsCenter.com同時上傳一段影片。這篇報導目前仍是espnW史上最多人閱讀的文章,也是ESPN開播以來觀看人數最多的影片。〈分裂人格〉(Split Image)的故事報導不但成為公司內部的談論焦點,也在體育媒體上獲得廣泛的討論,如今透過這本書的出版,我們也希望能引起全世界的關注。閱讀麥蒂的故事會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我們之中有許多人就像麥蒂一樣,慶幸的是由於某一些抉擇以及適時的支持力量,讓我們走上和麥蒂不同的路,擁有不同的故事結局。 這本書除了更完整呈現麥蒂的故事之外,還包含了凱特在首次報導之後幾個月所寫的文章,以及她對於精神疾病所作的研究與探索。這是一本充滿力量並令人動容的書,espnW非常榮幸能夠參與其中,並給予支持。這本書不但將開啓和運動員相關的一些重要議題,更重要的是引起大家對飽受壓力、疾病、生活而彷徨掙扎的青少年的關注。 你/妳拿在手上的這一本書,是由一位優秀的作者所完成的獨特作品。請你/妳閱讀它,靜心思考,和其他人討論,然後分享出去。成為改變的一份子。 作者序寫這本書,讓我更了解麥蒂——至少在某些方面 我第一次和霍蘭一家人見面,是在二〇一四年的夏天,麥蒂過世後的第六個月。我們一起坐在廚房旁的餐桌,我開口期盼能取得他們的信任,並承諾如實敘述麥蒂的故事。我希望自己實踐了這個諾言。雖然依然承受著無以言喻的痛苦,但霍蘭敞開了他們的家門與胸懷,讓我們報導了這個故事,最早是刊登在espnW和ESPN雜誌,現在則是這本書。他們接聽我打的每一通電話,回覆我的每一封e-mail,還給了我麥蒂每一個朋友的手機號碼,甚至讓我使用麥蒂的電腦,讓我自由閱讀她的文件、往來郵件、還有即時通訊息。他們之所以如此開誠布公,完全基於一個更崇高的目的:不希望麥蒂的死只是一個單純的悲劇,而是一個改變的契機。麥蒂・霍蘭基金會更早已積極投入協助遭遇困境的青少年,同時將重心放在替即將踏入大學階段的高三生做好準備,因為誰也無法預測這段過渡時期所面臨的挑戰。紐澤西州在二〇一六年更通過麥蒂・霍蘭防治法案,要求州境內的每一所大學提供二十四小時全日無休的心理輔導。 這本書中的每一封信件、e-mail、以及每一段簡訊文字,都是真實的,不過有些名字在我認為必要之下特別做了修改或縮減。麥蒂森的死已經讓許多人痛心不已,所以我特別留意避免製造更多的傷害。 我在書中有時候使用麥蒂森的全名或是麥蒂的暱稱,並沒有任何特殊或刻意的原因。而寫這本書,讓我更了解麥蒂——至少在某些方面。